毛竹,又名南竹,在我国分布最广,蓄积量最大,用途最多。毛竹 笋在清
明前后旬平均温度10℃左右时开始出土,持续期20天~30天。初期出土竹笋数
量少,养分充裕,退笋率低,但中、后期尤其是后期易发 生退笋,生产上必
须早作预防。
毛竹退笋的识别
一般退笋的形态特征是:早晨笋尖箨叶无“露水”(即无吐水现象 ),笋箨
暗无光泽,箨尖向外反卷,肩毛萎缩。退笋一般多在出土20天 内,退笋的高
度在30厘米以下。具体退笋类型:一是干退笋,出笋时因 天气久旱,或竹笋
生长在土层薄、石砾多的地方,箨干缩,箨身深褐色 ,箨舌紫色,笋呈干瘪状
态;二是高脚退,笋长到一定高度时生长萎缩 ;三是水退笋,出笋时雨水过多,
节中浸水,节疤变硬;四是土退笋, 由于同一竹鞭上生笋太多,养分供应不足,
使生长停止;五是虫退笋, 笋上有虫蛀眼,箨上及地面有虫粪,伤口处常流白
汁。
防治退笋措施
1.护笋养竹。在出笋季节要防止人畜践踏危害竹笋,禁止在竹林 内放牧。
并注意观察,及时防治虫害。
2.施肥养笋。竹笋的高脚退、土退、干退等,都与养分供应不足 有关。
故必须及时施好笋前肥及笋期肥。笋前肥一般在春节前后,即出 笋前1个月,
选择林内3年~4年生的新竹上方1米处,挖深20厘米~25厘 米、宽20厘米
的半月形沟,每株母竹施尿素20克~30克,施后覆土。笋 期肥在芒种前后,
每667平方米可施腐熟人粪尿2500公斤~3000公斤。
3.及时疏笋。疏笋从清明前后开始,凡有并株、病虫、路边的竹 笋一律
挖去,留下空档笋、健壮笋。同时,应做好开沟排水工作,防止 水退笋。
(中国绿色时报3月16日三版)
关键词 毛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