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西部草产业发展需创新发展模式



新华社信息西安1月24日电(屈胜文 吴献)一些专家和草业界人士认为,对西部的生态建设来说,无论是水土保持,还是增加农民收入,草产业需要大发展。西部草产业要想在短时间内有一个大发展,赶上国际水平,既不能走政府办产业的老路,也不能沿袭一家一户自生自长的传统路子,必须创新发展模式。
  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干旱缺水,树木成活率低,生长周期长,单一种树很难发挥防治水土流失的作用。而种草则见效快,当年播种当年出苗,当年就可产生蓄水保土效果。草的适应性很强,西北有些地方,能长树必能长草,但能长草的地方却未必能长树。因此,有的地方只能种草,不能种树。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部草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任继周介绍,草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十分畅销。国际市场每年向我国求购草粉1000万吨,仅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省每年需求苜蓿粉就达250万吨以上,这些地方主要从美国、加拿大等国进口草产品,因运费较高,同样的草产品要比我们的价格高1到1.5倍;从国内市场看,目前全国每年草产品需求缺口达450万吨,种草的效益胜过种粮。
  发展种草业也是西部实现现代畜牧业的基础。西北五省区和内蒙古的不少地方,群众都有养羊的习惯和经验。但多年来,过度放牧造成天然草场破坏,养羊的经济效益也十分低下。解决这一矛盾的出路,就在于将养羊发展畜牧业与种草结合起来,以草兴牧。
  西部的草产业已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其规模与退耕还林还草和生态、经济“双赢”的要求相比,差距很大。据了解,我国至今没有研制成功国产草坪草种子,每年进口草坪草种子就要花1000多万美元。而就草坪业整体而言,大多停留在低水平的草坪种植方面,对草坪的养护、病虫害防治、逆境生理研究、特种草坪等方面研究开展很少。国内牧草种子生产也还停留在小农经济水平上,主要以地方品种为主,质量问题严重,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掺假时有发生。数量一直徘徊在2万-5万吨间,仅是需求量的20%至30%。此外,草产品加工机械设备落后也制约着草产业的发展。据甘肃省饲料工业办公室副主任唐功珑介绍,牧草必须通过收割、保鲜、加工成草捆、草块、草粒和草粉等精饲料,才能进入市场。但草产品加工最关键的烘干设备和高密度打捆机具,一直依赖进口,这给一些进入草业加工的企业增加了困难。
  此外,草产业蕴藏的巨大商机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企业投资开发。而这些企业要发展壮大,推动草产业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还离不开国家的政策配合,还需要国家有关部门从产业政策、技术政策、资金(信贷)政策和进出口政策等方面提供支持,形成有利于西部草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政策体系。

关键词 林业建设  生态  环境  环保  草  西部开发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