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北京初步建立野生动物救护网络体系



中国绿色时报7月30日报道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近日发布《北京市陆生野生动物救护工作管理办法》。这是全市第一个涉及野生动物救护的部门规章。
  据悉, 在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的组织协调下, 全市已初步建立起由18个区(县)的野生动物主管部门及专业野生动物救护机构组成的野生动物救护网络体系。《办法》的发布, 使北京调动全社会资源救护野生动物进入全新阶段——依法、规范、就近、高效。
  相关业务部门同时向市民公布了21部野生动物救护电话。
  北京野生动物救护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 主要依靠动物园等相关单位。由于受设施设备、责任和利益关系等因素影响, 野外发现的受伤、受困野生动物, 只有一部分能得到救治, 不能做到及时、有效和科学救护。
  为落实“绿色奥运”承诺, 在国家林业局和北京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 2005年底, 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建成。中心运行两年多来, 共救护各类野生动物上百种1万多只, 救护范围覆盖了全市18个区(县)。
  来自救护繁育中心的消息说, 虽然救护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问题也在逐渐暴露。中心目前仅有两辆救护车, 平均每天需要救护的动物却有3只~5只。在春秋动物迁徙高峰季节和夏季动物繁殖季节, 最多时一天需接救13只, 范围涉及全市, 救护车只能根据位置远近逐一救护, 难免发生因不能及时到达救护而造成动物死亡的现象, 或是由于较长颠簸动物在救护车上应激死亡。同时, 救护繁育中心动物过多, 已造成笼舍不足。很多动物伤病较轻, 在进行简单救治后就可以放生。按照科学放生的原则, 被救助动物需要运输至原生地, 可中心车辆有限、人员不足, 还不能做到对单只动物进行放生。积攒的结果, 中心存栏动物越来越多, 加剧笼舍不足, 饲养成本增加, 人工饲养条件下动物的应激反应也不利于它们重返自然。全市野生动物救护力量不足, 缺乏统一协调, 力量过于分散, 不能充分发挥现有救护资源。
  新建立的北京野生动物救护网络体系, 将遵循保护为先、科学救护的方针, 依靠现有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救护、驯养繁育、兽医等机构的工作基础, 提高野生动物救护能力。
  野生动物救护网络体系框架与结构主要包括: 市级野生动物救护组织管理机构、区(县)级野生动物救护组织管理机构、野生动物救护站三个层面。其中, 市级野生动物救护组织管理机构为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 负责组织指导全市野生动物救护工作, 承担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网络体系的协调管理, 实现救护网络的协调互动。中心还负责制定野生动物救护技术规程, 接收各救护站收容的各类野生动物, 组织实施放归, 对各区(县)和救护站点配备必需的救护设备、药品和划拨救护补助经费。
  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网络体系全部建成后, 通过对野生动物的及时、科学、有效救护, 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野生动物资源。这一体系的相关分支, 同时承担宣传落实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提高全民野生动物保护意识职责。
  为使刚刚建立的野生动物救护网络体系尽早发挥作用, 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向社会公众公布了21部野生动物救护电话, 其中包括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2部、北京猛禽救助中心1部、18个区(县)野生动物救护机构各1部。今后, 市民发现伤、病、受困的野生动物, 不仅可以直接向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求助, 也可以拨打本区(县)或就近的野生动物救护电话求助。
(中国绿色时报)

关键词 野生动物  动物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