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龙与扬子鳄



顾长明 摄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古代劳动人民想像出来的一种能保佑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神灵。龙的形象是我们祖先以我国特有的鼍属鳄科爬行动物扬子鳄为原型创造出来的。那么,扬子鳄是如何被塑造成龙的呢?
  扬子鳄狰狞的相貌,水陆两栖的生活习性以及经常半潜水中似隐似现的诡秘行踪,引发古人对它产生了既恐惧又敬畏的心理,在众人眼中是具有威严和神秘的动物——因而成了主水神灵形象的必然选择。
  龙的幻化形象具有扬子鳄的全部基本特征:1.披满鳞甲的身躯;2.长颚大口和位于头顶的翘鼻;3.锋芒毕现的锥型尖牙;4.大而圆的突起眼睛;5.粗壮的长尾;6.强健的四肢和五指利爪;7.有横条纹的腹部。
  为了弥补扬子鳄秃头尖尾有损神灵形象的缺陷,古人充分发挥想像力,给它添加了角、须、尾鳍以及把背部纵向排列的突起角质棘刺也变换成锯齿状背鳍,并拉长躯体以渲染其气势和装饰效果,于是扬子鳄就被塑造成了传说中的张牙舞爪、能腾云驾雾的龙的形象了。
  后来,由于黄河流域刀耕火种、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环境恶化,气候变冷,适宜于暖湿环境的扬子鳄难以生存便逐渐绝迹了(现仅存于我国安徽、浙江两省)。因为扬子鳄在现实生活中不复存在,人们记忆中的印象淡化消失,只留下祖先们创造的龙形象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结果龙与扬子鳄成了两种不同的概念,龙形象的来历开始变得扑朔迷离。
  汉字是象形文字,甲骨文中的“龙”字便是大口、曲体的动物形象。时至今日,扬子鳄在我国南方民间的俗称仍是“土龙”、“猪龙婆”。
  人的认识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古往今来,许多有关龙的记载、传说、民俗都与扬子鳄的生活习性相关。
  扬子鳄生活在河湖沼泽地带,《左传》中“深山大泽,实生龙蛇。”就是指龙(即扬子鳄)与蛇是同样生活于类似环境之中,习性相近的两种动物。
  扬子鳄在水边打造迷宫似的地下洞穴,洞深距地面两三米,平时也多栖息水中,故人们想像出“龙王居住在水底龙宫”的神奇景象。而看到每当发洪水时扬子鳄因洞穴被冲毁四处逃避,便认为“龙王在兴风作浪”,岂不知扬子鳄也是洪水的受害者。
  扬子鳄以鱼、蛙、蚌等为食,蚌壳内多有珍珠,鳄生性凶残,长期饥饿时还会自相残杀。当有人看到扬子鳄争食蚌类时,嘴里吐出珍珠,便有了“二龙戏珠”之说。
  扬子鳄是农历六月交配,七月产蛋,雄鳄是通过叫声寻找雌鳄的(鳄是惟一会叫的爬行动物),而每年六月正是黄河流域多雨的夏季,于是人们把扬子鳄响亮的叫声与风雨的来临联系在一起,认为“龙可以呼风唤雨”。
  《说文解字》中描述“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世界上仅有扬子鳄与密西西比鳄两种是生活在温带需要冬眠的鳄。因气候原因每到初冬时它们便进入冬眠期,当春天(农历二月)大地解冻时,蛰伏了一冬天的鳄开始外出活动,此时也是黄河流域开始下雨的季节,先民们把二者也联系在一起,于是就有了祭祀“二月二,龙抬头”的风俗。(龙)
  龙 中国绿色时报 2005-6-30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