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林金星
采写:记者李娜
“基础研究是科技进步的先锋,是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源[-8.00% 资金 研报]泉,国家有必要超前部署、重点突破,推进现代林业发展升级。”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林金星说。
自2012年从中科院植物所调任北京林业大学以来,林金星感触最深的就是,“林业的基础研究与其他领域相比太薄弱了”。林业系统只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而农业系统有几十个;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43%,明显低于全国科技进步贡献率(52%)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53.5%)。他说:“我国在林木育种基础理论、资源培育基础理论、生态系统与环境变化响应机制等基础研究方面严重滞后,始终未能从根本上破解制约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的基础性科学问题。”
究其原因,林金星认为,一方面,林业科研周期长、见效慢,要获得有价值的项目通常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探索和积累;另一方面,林业长期被视为产业部门,国家及相关部门没有把林业科学基础研究置于合理的位置,导致前瞻性、基础性项目投入严重不足。
“目前桉树造林主要选用组培苗,我国的组织培养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是在50年前,组织培养技术就属于基础研究。”他说,国家划定了生态红线,林业人在死守红线的基础上,更要借助科技创新的力量来推动林业发展。今年两会,他递交提案,建议国家加大对林业科学基础研究的投入,在“973”等研究计划任务的顶层设计、项目设置中,适当增加林业基础研究项目的比重,加强林业重点实验室、生态定位站、永久性实验基地等林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超前部署、重点突破,推进现代林业发展升级。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要有一些人仰望星空,林业系统总要有一些科研工作者做基础研究。”林金星说,林业基础研究需要时间,不能仓促求成。他希望,国家能够给予林业基础研究持续而稳定的支持,让科研人员可以安心地把基础研究工作做深做透。
李娜 中国绿色时报 2014年0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