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家乡的山林 家乡的林改



中国绿色时报3月26日报道 都说林改政策好, 许多小山村因此变了模样。魂牵梦萦的家乡在林改后发生了什么新变化?武警新疆巴州森林支队政治处干事段杰全最近趁回家乡探亲之机一探究竟。探亲归来, 他向我们讲述了他眼里的家乡林改——
  我的老家在云南大理, 2006年10月进行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改后, 我的父母承包了9片山林, 共128亩, 其中近60亩是毛竹林。在我们那儿, 只有毛竹和人工林可以砍, 天然阔叶林是不能砍的。
  林改前, 毛竹每根只卖3元到5元钱。林改后, 我家加入了当地毛竹销售合作社, 每根能卖到12元到15元钱。砍下的毛竹就在当地卖给经纪人, 现货现钱, 还供不应求。村里人都说, 林改政策好啊, 种竹也能致富。我趁回家探亲的空闲, 帮家里算了一笔账: 去年我家卖毛竹收入6000多元, 还有人工林间伐收入2000多元, 两项加起来共8000多元。估算了一下, 今年来自林子的收入会超过1万元。
  我的家乡山清水秀, 生态资源丰富, 有大片的原始森林, 其间不乏珍贵的树木、药材。林改前, 虽然也育林、护林, 但村民们积极性不高, 乱砍滥伐歪风盛行, 村民还编了顺口溜: “要致富, 偷砍树, 一夜变成万元户。”眼看一座座山林转眼间就被“剃了光头”, 真让人心疼。村干部聚在一起苦苦思索, 烟抽了一包又一包, 但偷砍盗伐现象仍然无法禁绝。
  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 山有其主, 村民育林护林积极性大增, 过去造林, 一锄头一个坑, 树活不活听天由命。现在村民种树都挖大坑, 下基肥, 树也长得快多了。如今, 村里孩子们都蹦蹦跳跳地唱起了“要致富, 快种树, 几亩变成万元户”的儿歌。
  农民依靠党的兴林富民好政策, 尝到了林改的“甜头”。以前村里的男女老少忙于外出打工挣钱, 现在却包起荒山, 造林育林。前几年, 我二叔一直在外辛辛苦苦打工, 家里穷得叮当响。林改后, 山林有收入, 田地有收入, 家里人到村里的木竹加工厂打工又有一份收入, 林子里养鸡, 一年又能挣上五六千元。
  现在, 村民每家每户都自动加入了村里的森林防火队。以前山林起火, 村干部喇叭筒喊裂、哨子吹爆都没人理, 现在连利就连心, 不管谁家山林起火, 大家都积极扑救, 森林火灾发生频率也大幅下降。
  山定权, 树定根, 人定心。林改, 作为一场涉及千家万户的重大变革, 不仅促进了林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 还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发展林业的积极性, 使“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落实在了山头地块。尤其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 林改为返乡农民工拓宽了就业渠道。
  “靠山吃山”不再是一句空话。村民的小日子过得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中国绿色时报 王富强 张斌 整理)

关键词 体制改革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