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甘肃环县加速推进“三北”工程生态建设



  老树抽芽添翠色,新枝绽绿焕春色。在甘肃环县,人们忙着植树造林、种草播绿,一场承载生态希望、关乎未来的“三北”工程攻坚战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每一株草木,都是治沙人的誓言。每一寸绿洲,都是与黄沙较量的胜利。
  入春以来,甘肃省环县“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防风固沙屏障建设、沙化土地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等工程相继启动。今年,环县计划通过造林、种草、飞播及工程固沙等一系列措施,深入推进“三北”工程及重点区域的重大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完成林草生态建设105万亩以上,全力打好打赢黄河“几字弯”攻坚战。
  “绿盾”行动:防风固沙筑起生态长城
  春日午后,在甜水镇大良洼村,近50名工人在靠近国道的一面阳山坡上,迎着风沙,采用鱼鳞坑整地、人工点播的方式种植柠条苗。
  工程负责人介绍,正在实施的柠条和多年生牧草混播项目通过持续开展以柠条造林为主的荒山荒地综合治理,可以使生态环境得以改善。紫花苜蓿为多年生优质牧草,适应性强,具备一定的耐旱性,待墒情好后再进行苜蓿插播,可以有效增加荒山植被盖度。
  “10多年前这里进行过一次柠条栽植,现在有些老化了。今年再种一次,把空位补修起来,再种上苜蓿草,让山绿起来。”村民陈秉贵说,生活在甜水的人,一辈子都在与沙作斗争,一辈子都渴望绿色。
  甜水镇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境内长年干旱少雨、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全镇致力于改善生态环境治理,先后实施了国土绿化、防风固沙、一村万树等项目。尤其自2014年以来,实施退化林修复、草灌共播、草原土壤改良、多年生牧草混播等项目,面积近10万亩。
  “通过这些治理措施,环县锁沙固水,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全面增强,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和林草沙产业体系全面优化,风沙危害得到全面有效遏制,最终实现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目标。”甜水镇副镇长李建辉说道。
  沙退绿进:综合治理唤醒荒山生机
  在环城镇漫塬村村委会附近原本荒凉的大山上,工人们三两成组,手持撅头、铁锹等工具,在开花的老杏树下掘土栽苗、干劲十足。“栽植苗木时要深挖浅栽,埋土深度一定要达标。”项目负责人苟乐在植树现场一边示范,一边向工人们讲解植树流程与注意事项。经过一下午紧张劳作,原本荒芜的土地上,新栽的树苗挺立在微风中,展现出新生机。
  苟乐介绍,栽植的树种主要有油松、山杏、山桃等耐旱、易成活苗木,为进一步保证成活率,苗木运回后使用生根粉浸泡裸根苗,并进行泥浆蘸根处理。在栽植过程中,严格控制树苗间距和种植深度,采用鱼鳞坑品字形摆布,随后踩实,以此达到保土、保水、保肥的效果。
  为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目标,环县坚持“适地、适树、适草”原则,优选耐寒耐旱、抗风沙、固土保水能力强的适生树种,如油松、云杉、樟子松、山杏、山桃、红梅杏、刺槐、紫丁香、沙打旺、扁穗冰草、柠条等。“待栽植的草和树长大后,不仅能有效防风固沙,还将为当地群众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环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沈吉祥满怀期待地说。
  为切实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环县采用抗旱保水造林技术,以近自然的方式开展防沙治沙工作,建管并重,巩固造林成果,力求实现森林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双提升,全面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退化林修复、中幼林抚育、新造林管护等共24.4万亩,退化草原改良修复35万亩,占总任务的58%,预计年内可完成全部建设任务。”环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沈吉祥介绍。
  水脉重塑:水土治理绘就生态画卷
  调配农药、调试无人机、预设播撒区域……在甜水镇鲁掌村的荒山上,伴随着阵阵轰鸣声,轻巧的农业无人机满载着农药从山头起飞,距山坡两米高处飞越而过,喷洒出一道道如梦似幻的白雾。
  鲁掌村位于甜水镇西部,与宁夏接壤,属毛乌素沙地南缘,是“三北”工程实施地之一。经环县自然资源局测定,该村荒山土质缺乏氮磷钾等微量元素,导致土壤贫瘠、植被稀疏,沙化地带盛期植被盖度仅20%。为此,环县在此处实施“三北”工程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项目,进行草原改良,用无人机撒播化肥磷酸二铵,实施土壤改良。
  “通过土壤改良,提高土壤肥力和生产力,有助于恢复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增加植被覆盖度和生物多样性,从而提高草原生态服务价值。”环县自然资源局干部韩龙介绍说,全县此次共实施草原土壤改良项目15.7万亩,目前已完成6.2万亩。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作为“三北”工程攻坚战的主战场之一,环县始终秉持绿色初心,把生态治理当作政治任务、长期使命,持续推进“三北”工程六期等生态工程,为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贡献环县力量。(乔洁 郭海霞)
    中国绿色时报  2024-04-25

关键词 “三北”工程  生态建设  植树造林  黄河“几字弯”  防风固沙  甘肃环县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