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伟伦在实验室
本报讯 记者铁铮报道 12月13日,中国工程院在京公布新当选的50名院士名单,北京林业大学校长、林学家尹伟伦教授跻身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
尹伟伦今年60岁,是我国林业系统最年轻的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每两年增选一次,尹伟伦是林业系统本届惟一当选的院士,也是连续6年来林业系统首位当选的院士。他的当选,使其所在的北京林业大学院士人数达到5位。
作为学术带头人,尹伟伦具有在学科交叉领域开展研究的优势和特色。在林学、生物学及二级交叉学科领域,他从基础理论创新入手,研究、建立、解决生产难题的新技术,取得了大量成果。
我国林地生产力远低于国际水平。尹伟伦的贡献在于,创建了林业生产急需的抗旱、抗盐、速生良种评价、检测、选育和速生良种园丰产良种等理论和新技术。他的研究成果集中解决了我国造林缺乏良种壮苗,导致林地生产力和生态效益远远低于国际水平的难题。
尹伟伦先后获得6项国家奖、15项省部奖和7项专利,取得7项重大科研成果:研究建立了评价苗木质量的生理指标体系、植物生命力判断技术、茎尖监测根系功能技术、植物抗旱抗盐能力定量评价技术、利用光合性能早期预测速生潜力技术、人工促进良种园开花结实技术、按生命需水程度精准节水灌溉技术。
围绕良种奇缺、生产力低的难题,尹伟伦创立了快速可靠的生理量化选育抗逆、速生良种和壮苗,以及丰产良种系列技术。他首创的抗旱抗盐能力定量评价技术,为西部旱区选育出了生长量提高15%以上的抗逆良种52个,收集315个优良抗逆基因材料,为宁夏、吉林、北京等建立了抗逆良种园,并为转基因育种开发出抗逆基因资源,为“三北”植被恢复提供了数百万株抗逆良种,在“三北”地区造林200余万亩。
他发明的植物活力测定仪和壮苗筛选生理指标体系,可监测水分和离子在膜上的通透能力,反映根细胞是否具有吸收水分和保持控制离子能力的生理功能,依此鉴别苗木死活,并可从茎尖监测根系活力,快速判断造林苗木成活与否,使造林成活率提高23%、生产力提高15%。
种子园没有良种产量是世界性难题,也是造林无良种来源的重要原因。尹伟伦建立了人工促进速生良种园开花结实技术即良种丰产技术,揭示了“旺盛生长抑制开花基因表达的机理”,提出“花芽分化生理发端期”是人工促进开花结实最佳时期。这项成果攻克了速生良种开花迟、结实少甚至几十年都不开花结实的难关,总结出10余个树种的人工促花结实技术,使水杉种子园20多年无一种子收获的难题得到彻底解决。目前,成果推广范围覆盖东北、华北、华中10余省,取得数亿元的经济效益。
尹伟伦创立了光合性能评价生长潜力技术即速生良种筛选技术,发现了早期预测生长潜力筛选速生良种的可靠生理指标。《世界林业纪要》评价:在杨树栽培生理工作中作出最卓越成就的,是尹伟伦利用光合速率、光呼吸速率对杨树生长潜力进行苗期早期预测,是较理想的综合指标。他还建立了应用光合性能评价引种适应性的新技术,促进了白皮松、油松、华山松等科学引种和造林范围的扩大。
尹伟伦对苗木、草坪双向化学调控生长机制作出探索,建立了抗旱、节水、省工的林草管理新技术,研制出抑制茎生长同时促进地下根生长的反向调控技术,极大地提高了苗木质量、抗旱抗寒能力、造林成活率和生长量。这一技术在大兴安岭、天津、内蒙古等地广为推广,为旱区节水、省工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新技术。
尹伟伦发现了氮素营养参与激素合成和调控生长新机制,揭示了氮肥通过促进细胞分裂素合成达到促进叶面积增长、提高光合能力、促进林木生长的新机制,使原认为氮仅参与蛋白质合成的理论得到新的发展完善。
他还主持了森林资源类教学改革项目,培养了52名研究生,发表83篇论文,出版著作12部,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等荣誉称号。
他被聘为国家中长期科技战略专家、林业战略首席专家,还兼任国际杨树委员会执委、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国家林业战略研究、大兴安岭火烧迹地森林恢复及国家林业重大科技工程等多项林业生态建设重大工程和问题的论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铁铮 中国绿色时报 2005-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