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泊布--民勤县三北防护林建设纪实



国家林业局政府网8月15日讯 翻开我国的卫星沙漠图, 可以清楚地看出: 在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之间镶嵌着一块狭长的绿洲, 顽强地阻挡着两大沙漠的南下合拢, 它就是甘肃省民勤县。民勤县有各类荒漠化、沙化面积达2254万亩, 占总土地面积2385万亩的94.5, 风沙线长达408公里, 是一片“无边沙海一叶舟”之地。“举目远望一片沙, 大风一起不见家, 朝为庄园夕沙压, 流离失所奔天涯”曾是该县的真实写照。为了改善生态环境, 保卫绿色家园, 解放后以来, 这块土地上的人民与风沙奋力拼搏, 与大自然顽强抗争, 特别是1978年, 民勤被确定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县之后, 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持之以恒、战天斗地的精神, 年年治沙不止, 岁岁植树增绿, 为改善民勤生态环境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如今工程实施已30周年, 三十载风起沙落, 三十载春华秋实, 这里的林业建设经历了怎样的风雨历程?生态治理取得了哪些丰硕成果?让我们翻开过往的画卷, 细细排点。
  励精图治 生态立县
  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 决定了民勤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治沙治水的征战史。为了不让民勤绿洲在风沙中日渐消陨, 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建国以来, 历届县委、县政府站在维护绿洲生存和发展的高度, 制定了“外治风沙, 内建林网, 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的林业建设方针, 并在实践中不断更新完善。三北防护林工程实施以来, 县委、县政府把工程建设作为维护绿洲安全、改善县域生态环境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结合农田防护林建设、通道绿化、村镇绿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风沙口治理等林业工程, 因地制宜, 适地适树, 全县动员、全民动手, 30年来累计完成工程建设投资4118.27万元, 其中国家投资2962.32万元, 地方配套及自筹512.75万元, 投工投劳折资643.2万元, 完成工程建设人工造林保存面积82.74万亩, 其中防风固沙林47.88万亩, 农田防护林20.26万亩, 经济林14.6万亩, 完成封沙育林(草)成林面积76万亩, 使县域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以三北工程为指引, 县委、县政府积极调查研究、分析论证、申报立项, 使退耕还林工程、防沙治沙工程、国家重点公益林建设工程等国家林业重点项目纷纷入驻民勤, 为全县的生态治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动力, 整个林业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民勤的生态治理, 2003年民勤县被确定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县级示范区, 县上及时编制了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 按照实施方案进度计划, 2005年以大坝乡勤锋滩、南湖乡白土井、西渠镇板湖、花儿园乡红砂岗、大滩乡北中等大的风沙口和风沙危害严重地段综合治理为重点, 坚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 突出重点, 整体推进, 完成国家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民勤项目区工程建设总投资80万元, 完成防风固沙林营造0.8万亩; 2006年以大坝乡勤锋滩、南湖白土井、西渠板湖村为重点, 完成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民勤项目区工程建设总投资55万元, 完成防风固沙林营造0.55万亩, 有力地促进了全县防沙治沙进程。
  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 民勤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 明确了“兴水治沙办教育、关井压田调结构、强工活商促发展”的社会发展理念, 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 以保为主、保重于治、以治促保”的原则, 将生态治理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政策、资金、科技等方面向生态治理大幅度倾斜, 做到 “政策、制度、资金、措施、落实”五到位, 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防沙治沙及植树造林活动, 营造绿色家园, 捍卫绿洲安全。截止目前, 全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187万亩, 封育天然沙生植被290万亩, 已封育成林面积76万亩, 在绿洲边缘风沙线上建成长达342公里的防护林带, 有效治理风沙口191个, 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3.4提高到现在的10.86。一个外镶边、内建网、乔灌草相结合的防护体系已初步建成, 发挥了调节气候、保护水土、防风固沙、绿化环境等综合效益, 极大地改善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条件, 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创新机制 科技兴林
  治理蓝图固然宏围, 建设过程充满艰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实施的30年来, 本着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分步实施、梯度推进的原则, 民勤县政府始终把科技兴林与工程造林有机结合, 建立完善了林业科技引进、创新和本土实用技术结合的林技培植机制, 把林业科技的引进与推广渗透到工程建设的全过程, 广泛采用多林种、多树种搭配模式和乔灌草、带片网的林带配置模式, 提高防护效益和工程整体质量。
  在工程管理方面, 从规范设计、种苗调运、开沟整地、施工定植、扶育管护和检查验收等各个环节统一把关, 一是依据项目年度建设计划, 县上统一分解下达工程建设任务, 并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责任制, 签定项目目标管理责任书, 由各有关乡镇和国营林业单位具体组织实施, 年终进行考核, 兑现奖惩。二是造林后, 各造林单位组织专门力量, 强化抚育管理, 对新造幼林全部实行封育, 保证苗木的正常生长, 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和林业局于春秋两季对造林进行两次全面检查验收, 结合造林面积、造林成活率和各主要作业环节进行全面评定, 根据工程建设质量兑付项目资金。三是严格按“专户存储、专帐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的项目资金管理规定进行资金运行和管理, 建立资金报帐制、资金内部审计制度, 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抽查、监督, 坚决杜绝漏洞, 保证工程顺利实施。
  在机制创新方面, 积极探索实践适宜于干旱沙区造林的新思路、新方法, 不断创新完善投入和管理机制, 县政府根据作业区立地条件和造林规划, 采取有计划地组织沙区群众义务投工投劳压沙整地, 再由国有林场或乡村组织造林队伍, 进行人工造林生物治沙, 按照国家重点工程造林补助资金和标准兑付造林补助费, 从而形成全民动员、义务投工投劳与国家补助相结合, 民办公助的防沙治沙投入机制。
  在科技创新方面, 注重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 坚持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 社会和经济效益相结合, 积极采用林业先进实用技术, 重点示范推广干旱沙区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治沙造林模式, 在流动沙丘采取先压设麦草网格状沙障机械固沙, 后人工拉水补墒栽植耐旱灌木生物固沙; 在假砾石戈壁滩地头年秋季机械开沟整地, 使流沙或浮沙汇集于沟内, 将秋冬季降水蓄于沙中, 次年春季挖穴栽植耐旱灌木, 一穴多株, 人工拉水补墒, 覆沙保墒 , 提高造林成活率。
  在结构调整方面, 按照县上提出的生态立县、草业兴县、畜牧强县的总体战略,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压缩高耗水农作物和强蒸腾乔木树种种植栽植面积, 建立节水型农业和生态防护林体系, 重点示范推广林草间作生态经济复合型农田防护林建设模式。
  在沙产业开发方面, 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原则, 充分利用沙区丰富的光热资源, 通过建立日光温室、设施栽培、滴灌节水设施等进行高新技术组装配套, 引进栽培优质红枣、葡萄、油桃、仁用杏等名优特经济林新品种, 实现高效开发的目标, 同时, 引进人工接种肉苁蓉栽培技术, 将宜林荒沙地承包给乡村集体或个人, 种植梭梭、红柳等接种肉苁蓉, 这样既能调动治沙的积极性, 又能通过治沙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从而走上一条治理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路子。
  封沙禁牧 依法护林
  “三分造、七分管”是森林资源增长的有效途径, 依法治林是巩固造林成果的重要保障。为了保护来之不易的绿化成果, 民勤县始终把林木植被的管护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 坚持造管并重,一手抓防护林体系建设, 一手抓林木植被资源管护。一是认真落实“谁栽谁有”的林业政策, 推行“谁栽植、谁管护、谁受益”的管理机制, 鼓励农户、个体经营者承包荒沙滩地和林地进行植树造林和管护, 形成全民动手, 共同管护的有效机制。二是建立健全地方林业政策法规, 严于执纪。县委、人大、县政府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林业法律法规政策的基础上, 先后制定发布了《关于对全县农业乡镇实行常年禁牧的通告》、《民勤县封沙(山)禁牧实施细则》、《关于严格实行“三禁”政策,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通告》等一系列符合民勤实际的管理办法, 坚决落实农区及荒漠区内禁止放牧、县境内禁止非法开荒打井、绿洲内禁止过量超采地下水的“三禁”规定, 根据沙生植被自然分布特点, 确定了不同类别封禁区, 在封禁区周边地段埋设了界桩等封育标志, 并建立了封育区图、表、卡等档案, 重点地段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和专业护林队伍, 形成了专业和民间相结合的护林网络体系。各乡镇结合各自实际, 制定了相应的护林制度, 完善乡规民约, 使全县林业建设逐步走上法制化的轨道。三是强化职能作用, 加大林业行政执法力度。林业主管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以森林公安、林政人员、护林员三支队伍为骨干, 以林业局、区(乡)林业站、管护站三级管理为核心, 建立了缜密的森林管护责任体系。森林派出所和各林业区站积极配合各乡镇, 加大督查和林政案件查处力度, 针对游牧啃食林木、毁林毁植被开荒等现象, 森林派出所及所属警务组抽调车辆, 集中力量, 常驻基层, 对重点地段进行集中整治, 加大林业违法案件查处力度, 使保护成果不断得到巩固。四是是坚持因势利导, 将宣传林业法律、法规和强化管理相结合, 使广大群众认识到植树有利, 护林有责, 只有栽好、管好各类林木, 才能治理沙患、保卫家园, 使保护林木植被资源防治沙害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为, 爱林护林蔚然成风。
  抢抓机遇 再创辉煌
  经过三十年的不懈努力, 民勤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工程的实施不仅有效地增加了林地面积, 改善了区域环境, 而且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增加了农民收入, 为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生态支撑。目前, 全县已经建成了薛百宋和村、三角城林场、红崖山水库西线、勤锋滩等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治沙样板点, 涌现出以石述柱为代表的一批治沙先进典型。民勤县多次被国家、省、地树为“治沙造林先进县”和“造林绿化先进县”受到表彰奖励。1991、1992年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治沙先进县”; 1994、1997、2001年三次被甘肃省政府评为“造林绿化先进县”。
  回顾过去, 成就辉煌, 展望未来, 任重道远。由于近年来大气干旱, 上游来水量锐减, 自然条件急剧恶化逆转, 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加之民勤县三面环沙、沙源深广, 生态环境建设任务仍十分艰巨, 在408公里的风沙线上还有60万亩流沙和66个大的风沙口急需治理。2007年10月1日, 温家宝总理专程到民勤视察工作, 并做出批示, 要将民勤生态治理上升到国家意志, 通过打好三套“组合拳”, 打赢不要使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阻击战、保卫战, 建设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县。
  总理的亲临视察和号召, 极大地鼓舞了民勤30万人民的斗志。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和总理讲话精神, 今后一个时期将是民勤生态治理工作的攻坚期、决战期。全县生态建设将以建设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县和发展现代林业为目标, 以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为主线, 按照绿洲外围荒漠草场区、绿洲边沿退耕还林区、绿洲内部高效种养区三个不同生态功能区, 结合三北工程、防风固沙、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等各项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 在科技型林业、节水型林业、可持续林业三个方面做文章, 坚持高标准起步, 高科技组装, 高水平建设, 在林业示范点建设上求突破, 探索干旱荒漠区防沙治沙与区域经济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为全国同类地区防沙治沙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树立示范样板。
  乘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面对盛世兴林的大好机遇, 30万民勤人民将会一如既往地以昂扬的斗志、奋发有为的精神, 满怀信心地构筑希望的绿色长城, 相信不久的将来, 一个碧波荡漾、生态文明的新民勤定能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三北防护林建设局) 2008-8-15

关键词 防沙治沙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