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重庆酉阳五倍子的民生温度——中国林科院科技支撑林改重庆酉阳示范样板建设观察



  “一开始,我有点犟,杨教授让我一个纸袋装100头蚜虫,我装了200头。我想,蚜虫多一倍,结的五倍子也能多一倍。结果,事与愿违,费工费时不说,还损失了大量蚜虫。”
  日前,在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丁市镇绿倍园农业专业合作社基地,陈长河向记者讲起了他的创业故事。他过去是村里的贫困户,后来靠培育五倍子,实现了人生逆袭,还和妻子牵头办起了绿倍园农业专业合作社。他说:“搞五倍子,科技含量高,树、虫、藓这三要素必须同步协调,一个环节翻车,全年就白搞。有杨教授把脉指导,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
  陈长河说的杨教授,是中国林科院高原林业研究所研究员杨子祥——一位带领研究团队长期扎根酉阳山区、用科技力量帮助百姓增收致富的五倍子培育专家。
  重庆被确定为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后,酉阳县委、县政府把五倍子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和民生工程重点打造,探索“科技支撑下的三位一体改革服务集体林改”发展新模式。中国林科院启动科技支撑集体林改项目,派出高原林业研究所杨子祥研究员团队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在酉阳建设五倍子高效培育基地,培训乡土技术人员和倍农,打造科技服务集体林改示范样板。
  “酉阳3600户倍农,很少有人不认识杨教授。在酉阳106个五倍子专业合作社中,很多技术骨干都听过杨教授的培训课,有的还成长为五倍子乡土专家。”县供销社二级调研员邓连波说。邓连波是酉阳发展五倍子产业的重要推手,他自称杨子祥的徒弟,陪同记者采访一路,说起五倍子的培育管理如数家珍。
  沃建五倍子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建忠、五倍缘农业科技公司负责人白小平都是杨子祥带出来的乡土技术大拿。沃建合作社有十几名员工全程参与种虫培育生产,还聘用了20多名村民为临时工人。去年合作社生产五倍子种虫20多万袋,除满足本地五倍子生产需要外,还销往贵州、湖南、湖北等五倍子产区,增收50多万元。
  在杨子祥研究员团队的技术支持下,白小平建起了6000平方米的藓圃基地,每年收集倍蚜虫30万袋,每亩可产五倍子30—50公斤,每公斤能卖到30—36元。
  白小平采取“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模式,结合集体林改和土地流转,集中经营村里的撂荒地,种植和改造五倍子林400多亩,套种辣椒、淫羊藿,养殖中蜂,形成了“林中结倍、林下种药、林间养蜂、林外农文旅融合”的立体经济格局,每亩综合收益达6000元,带动了越来越多的周边乡亲在家门口就业,通过土地入股和分红增收,实现了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的发展模式。
  听说杨子祥又到了酉阳,要去五倍缘公司基地指导春迁蚜收集,白小平的四五十位五倍子粉丝纷纷从湖南、湖北、贵州和重庆酉阳周边区县赶过来学艺。
  见到这么多热心五倍子事业的人远道而来,干了20多年五倍子研究的杨子祥很是感动,他决定现场开讲,不枉大伙跑这一趟。
  白小平的种虫收集大棚成了临时课堂。杨子祥特别提醒:“收集蚜虫要控制好温度,蚜虫迁飞的最适温度在18℃—22℃。当天收集的蚜虫,一定要在当晚12点以前装袋,放在阴凉保湿的地方,保存25—40天,干母出来就可以上树了。”
  杨子祥说的干母,是怀孕待产的倍蚜在纸袋里繁殖的下一代。干母爬到盐肤木树叶上,吸食叶翅汁液,叶组织细胞受刺激增生膨大,就会形成虫瘿。
  大如拳头、小似菱角的虫瘿,就是曾记载于《本草纲目》的五倍子,富含单宁酸,可止咳、止汗、止血、止泻、止痛,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食品、矿冶和电子等领域。
  杨子祥告诉记者,五倍子是单宁含量最高的天然植物组织,目前没有替代品。五倍子产业链长,新用途还在不断被发现,产品供不应求。
  我国五倍子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5%以上。武陵山区、乌蒙山区和秦巴山区是五倍子主产区,占全国产量的90%以上。酉阳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平均海拔800米的环境和气候条件,特别适合五倍子生长,酉阳五倍子单宁含量高达68%,位于全国14个主产县之首,被纳入“酉阳800”区域公用品牌产品序列。
  酉阳五倍子,千百年来深藏山野。很多山里人都有过采摘五倍子换“盐巴钱”的经历。但长期以来沿袭野生野长、人工采收的生产方式,缺乏先进实用的培育技术,单产低且不稳定,酉阳五倍子产业潜力一直未得到充分发挥。
  从2015年开始,中国林科院高原林业研究所五倍子团队就与酉阳开展科技合作,研发和推广以无土植藓培育种虫、多次放虫增产、林药蜂融合发展为核心的五倍子高效培育技术,使五倍子单产从每亩20—30公斤提高到40—60公斤,原料林综合收益从每亩1000多元提高到2000多元,实现了五倍子原料林的高效利用。该成果获得了2022年度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并在武陵山区和其他五倍子产区规模化推广应用。
  目前,酉阳已建成高产倍林6万多亩,野生倍林提质改造10多万亩,营建五倍子种虫培育藓圃10多万平方米,大量农户在家门口就业,昔日山野间的小小五倍子蜕变为年产值超亿元的富民产业。
  县林业局高工田永安说,五倍子是酉阳“桐茶漆倍”四大传统特色产业之一,酉阳用于发展五倍子产业的土地,95%属于集体林地。中国林科院科技赋能集体林改,既盘活了林地资源,提升了林地综合效益,又推进了退耕还林和石漠化治理,解决了酉阳山区发展的民生难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做了生动注脚。
  酉阳是重庆市面积最大的区县,既是重要生态功能区,肩负着保护长江和三峡库区生态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又曾是重庆市最后一批脱贫摘帽的区县,民生改善需求迫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任务繁重。
  小小五倍子,一头连着生态良好,一头连着民生福祉。正如邓连波所言,各方合力推进酉阳五倍子产业发展,其实饱含着一种深厚的为民情怀。
  “种五倍子树,享八辈子福。”酉阳流传的这句民谚,既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也彰显了这片土地上的民生温度。(刘慎元 宋平)
    中国绿色时报  2024-04-15

关键词 五倍子  科技支撑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单宁  示范样板  重庆酉阳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