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徐凤翔: 走进高原深处



对于西藏高原,又向往,又畏惧,一直都没能踏上那片神奇的土地。是徐凤翔教授的一部新作,引领我走进了高原的深处。
  我和徐教授有过几面之交。每次见面或不见面,她都能给我许多不曾领略过的东西。昔日黄宗英写下的报告文学《小木屋》,使全国人民认识了徐凤翔。那么这个小木屋的主人自己,今天又能告诉我们些什么呢?
  书的封面简洁,但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视线。远景是青山,近处却是厚厚的雪,以及在雪中开出的窄窄的胡同般的路。
  书的扉页上,她那遒劲的笔锋写下了她的名字。前面还写了一个藏族的名字:辛娜卓嘎。
  这是当年藏族同胞对她的称呼,是森林女神的意思。她虽然从来不敢以森林女神自居,但还是十分喜爱这个浸透着高原气息的名字。
  她喜欢自称为“森林之女”、“自然之女”、“高原之女”,热爱森林、自然和高原,如同热爱自己的母亲。
  这部书名为《走进高原深处》,是《中国科学家探险手记》丛书中的一部。书中每一个字、每一幅图,都饱含了这位著名的林学家、生态学家对高原的憧憬、对高原的认识、对高原的爱恋。
  还在青春花季的时候,这个典型的江南少女憧憬的是中国古典文学。受新中国首任林业部长梁希诗句“让黄河流碧水,教赤地变青山……”的影响,考入了林学院。毕业后在金陵古城任教,虽两次远赴西南林区考察,还是没过足向往高原的瘾。她对高原痴情向往,苦苦追求,数次争取,终于在年近半百之际,主动请缨援藏。从那时起,她如同开了弓的箭,再也没有回过头。
  在西藏前前后后的18年,给她留下了一本本考察日记和永生不可磨灭的记忆。在她的这本书中,“走”和“深”成了贯穿始终的红线。
  走进高原、走进林海、走入深处、走进净化心灵的大自然的怀抱。所不同是,这次走,不是她孤独的一个人。伴随着她的高原之旅的,还有读着这本书的我,还有读过和将读这本书的所有的人。
  书由8个部分组成,文字流畅、图片精美,既有她早期对高原的憧憬、奔向高原的经过,更多的是18年科考生涯的精华和浓缩。她7次全程横渡三江、对西藏的主要林区的各种林分、不同海拔带都进行了考察。集中成片、绵亘坡谷的藏东南林区留下了她的足迹;人迹罕至的羌塘“藏北无人区”铭刻了她的身影。被人视为畏途的墨脱,她探访了3次。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林区里对高原生态、植被的考察,则实现了她多年的夙愿。她哪里是在高原上进行科考,分明是在事业的风口浪尖上求索。对于高原,她痴迷到了极点。所以,我们才看到了她展现在书中的一张张精美的图片。仔细端详之后,我认识了高原湖畔的牧场、藏区的古堡,认识了粗粗的藏柏王、长缨红景天、沙棘古林,认识了日出时的盐湖、布满晚霞的天湖,认识了金色的南迦巴瓦峰、梦幻般的易贡铁山……
  她是科考队伍中为数不多的女性科学家。在西藏高原,她走过了18个春秋,走遍了东西南北的主要路线,却还是感到一个“难”字:难进藏、难扎根、难深入、难探秘。
  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则是“纸上得来终觉浅”。但此刻,我担心的不仅仅是自己此生有没有机会去拜访那片神奇的高原,而是徐教授等老一辈科学家开创的科考事业,是否有后来人。
  写到这里的时候,北京的夜已经深了。恋恋不舍地合上这本满是高原气息的书,却再也放不下这桩心事。
  铁铮 中国绿色时报 2006-5-22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