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衢州市拥有丰富的山林资源,森林覆盖率达64.33%,拥有用材林300多万亩、竹林141万亩、油茶68万亩、林下经济等特色种植200多万亩。
衢州市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特色产业优势,依靠绿水青山求得金山银山。全市坚持以集体林权增值为抓手、以产业布局优化为关键、以山区林区强村富民为落脚点,系统集成标准地、共享服务、共富园区等突破举措,探索出政府引导、国资搭台、项目驱动、联农带农的改革路径。
2024年,衢州市林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重点林区农村居民人均林业收入增长超过8%。
“小山变大山”
提升绿水青山含金量
衢州市创新“一股份两平台”模式,贯通林地流转收储交易全链条。引导林农以林地经营权入股村级合作社,6个县(市、区)全部成立国资公司作为流转收储平台,以数字化管理贯通农村产权交易和林业强村富民系统,健全林权资产评估和价值发现机制,集成提供林地市场交易增值服务,形成“股份合作+国资收储+市场交易”的完整链条。常山县“两山”林权交易平台集体林权公开交易后最高溢价率达200%。目前,全市已办理林地经营权证644本15.6万亩,林地规模流转215.53万亩、占可流转林地面积的61.11%。同时,依托“一股份两平台”形成柯城林文旅融合、龙游竹业、常山两柚一茶等林业生产模式,有效推动机械化、标准化生产,提高林地生产力和生产效率。
构建联农带农共富机制,放大林业强村富民效应。发展“乡村合伙人”计划,设立三大百亿产业专项资金3000万元,引导双柚、油茶、茶叶、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竹木加工等六大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招募新头雁回乡打造林业“共富工坊”,构建“新林人引领+集体入股+百姓受益”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资源变资产、林权变股权、林农变股东。常山县芳村镇7名寓外能人回乡运营油茶“共富工坊”,流转13个村3000多亩林地,打造集农产品加工、民宿服务、餐饮研学等于一体的“共富综合体”,带动村集体每年保底分红9万元,600户林农年均增收2万元。
推广订单林业机制。引导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与村集体建立稳定销售关系,由村集体提供种植服务,林业企业提供生产订单、种植规范、采购销售,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林业收益。开化县引入五养堂等制药企业,与村集体建立派单机制,林下经济年包收订单超5500万元。实行“两入股三收益”分红模式。围绕以股份化形式归集的集体林资源,建立“企业+村集体+林农”利益联结共同体,引导林农通过林地流转、就地就业、入股分红等多种方式增收。开化县池淮镇60亩山林通过经营式流转,家庭年收入可超过10万元,较传统流转模式收益高出5倍以上。
资源变资产
拓宽“两山”转化路径
衢州市不断完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拓展林权价值转化渠道。通过构建服务链牵引、产业链协同、创新链驱动、人才链支撑、资金链保障等“五链”融合的发展格局,有力引导六大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对油茶产业补链延链强链,设置每年1000万元专项激励,依托“油博士”工作站、浙江大学油茶产业联合研究中心等产学研协同创新载体,打造油茶博物馆、油茶公园、U音乐节等现代文旅IP创新产业,2024年总产值突破30亿元。
让社会经营主体“拎包入驻”。衢州市整合林业共富、国储林、中央油茶等涉林项目,争取到中央、省各类资金18亿元,引导政策性银行贷款73.5亿元。加强林业规模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林业经营性用地、林业直服设施用地、建设用地供给,打造多品类林业“标准地”1.5万亩。江山市峡口镇柴村村依托中央油茶项目打造的622亩油茶标准地,流转价值提升至520多万元,单价较常规流转增长180%。
打造“共享林事服务”模式。创新建立市场化运行的共享林事服务中心,通过搭建“U林事”数字平台,采用“线上+线下”订单式服务机制,组建科研、专家、劳务等5支专业队伍提供全链条服务,实现林业生产经营降本增效。常山县共享林事服务中心服务范围覆盖14个乡镇53个行政村,构建了全链条覆盖、订单式对接、市场化运营的服务模式,形成涵盖种植抚育、智能管护、机械采收等关键环节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推动了传统林事作业向标准化、集约化、数字化转型。此举不仅有效破解了山区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困境,更通过串联产业、市场、企业、农户四端,解决了林业生产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解决了“谁来种地”“谁会种地”的问题,为林农融入现代林业产业体系构建了有效通道。常山县共享林事服务中心已累计为林业经营主体节约成本约400万元。
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衢州市将继续探索“两山”转化路径,围绕“强村富民、共同富裕”总目标,深化“一股份两平台”、林业标准地、共享林事服务、联农带农共富机制等领域创新实践,提高林业产业化水平和林业经营者收益。(尚文博 梅运田)
中国绿色时报 2025-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