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月份是青藏高原上采挖虫草的季节,全县5万多人每年到了这时,除了规定不许上山挖虫草的机关工作人外,基本上都挖虫草去了,就连学校都得为虫草让路。”提起“虫草热”,西藏自治区比如县副县长贡布有些无奈。
据不完全统计,仅西藏墨竹工卡县,今年就有十几万人上山挖虫草;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近几年挖虫草的人每年都达13万之多。
价格:10年翻了50倍
推动“虫草热”的是不断膨胀的市场需求。
虫草是一种真菌,寄生于虫草蝙蝠蛾的幼虫体内,只生长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草场,因冬为虫,夏成草,又称“冬虫夏草”。
近年来虫草药用功能被不断夸大,直至被神话为今日的“癌症克星”、包治百病的“神药”,因而吸引着人们竞相购买,导致价格持续走高。
中国工程院院士肖培根说,上世纪60年代,在西藏1公斤虫草仅可换得两包单价3角钱的香烟;到了70年代,在青海虫草的国家收购价也仅为每公斤21元;1995年,在虫草主产地之一的西藏,每公斤虫草售价也就在2000元左右;而如今在北京、南京、广州等一些大城市,虫草售价已达每公斤10万元。虫草价格10年翻了50倍!
近年来,凡到西藏、青海的游客,不少人购买虫草馈赠亲友。在西藏自治区藏药厂门市部,一位李姓浙江游客一次就买了2.5公斤虫草。他对记者说 :“在内地流行送虫草。”
据这个门市部负责人介绍,来此的游客很少有不买虫草的,来自江浙一带的旅游团体购买力更强。2004年国庆黄金周期间,门市部的虫草一度脱销。目前仅拉萨市就有几十家虫草销售商店,可想而知其销售量有多大。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由于内地对虫草需求的激情至今未减,今年虫草价格还将上涨。
采挖:已是“寅吃卯粮”
随着价格的暴涨,过去没有规模性采虫草习惯的当地农牧民,也逐渐加入采挖“大军”。
比如县是西藏产虫草最多的县,副县长贡布告诉记者,越来越多的当地农牧民不种粮、不放牧了,靠挖虫草谋生。每到采挖季节,全县5万多人中,就有3万多人进山,一去就是两个月。全县每年收获的虫草约在4000公斤至1万公斤。“虫草成了全县经济收入和农牧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为了挖虫草,学校每年都要放“虫草假”。类似情况在西藏的那曲、昌都、林芝等地区都存在。
虫草采挖成本低,利润高。一人一天挖10根虫草,可得100多元。在贫困的人眼中,这几乎等同于从地上捡钱,因而诱惑力极大。
肖培根直言,虫草价格飞涨的背后,折射出的是资源骤减的危机。据记者了解,按以采挖一个月计,虫草在上世纪80年代每人平均可采1公斤至1.5公斤,去年每人只能采到0.25公斤。
对此,西藏的一些基层干部忧心忡忡。他们说,如此发展,不但虫草会绝种,而且采挖带来的生态破坏也难以修复。
危机:高原生态遭破坏
挖虫草,一般工具是专用的镢头和小铲。发现虫草后,为不破坏虫体,人们就将周围的草皮连土一起挖出。以前人们挖虫草还要留下一些做种,不一次挖尽。但现在人们恨不得一下子挖出所有虫草,极少有人会将草皮和土回填。这样一来,挖1根虫草最少要破坏30平方厘米左右的草皮,而采挖过程中被践踏、车碾的面积则更大。除植被破坏外,成千上万人挖掘留下的空洞,大大加快了雨季中水土流失的速度。
我国的黄河、长江、澜沧江等大江大河的源头都在青藏高原,极其脆弱的生态具有不可再生性。千百年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一旦被破坏很难自我恢复,直接威胁到中华民族母亲河的生态安全。
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专家郑维烈说,虫草是可以自我繁殖更新的自然资源,虫草蝙蝠蛾的生活周期约为4年,若能采取合理保护措施,配合其自身繁殖周期适度采挖虫草,不会危及自然环境。如何有计划地加强对虫草资源的利用和管理,保护大江大河源头的广袤草原和丰富的湿地资源,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据新华社电)
张爱林 叶辉 中国绿色时报 200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