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7月9日报道(记者 王钰) 真的是方兴未艾。
统计显示, 我国现有野生植物培育利用企业1062家。2011年, 野生植物培育利用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 从业人员800多万。
更可期待的是, 产业发展有望继续加快。
2012年,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 野生植物培育产业被列为林下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部分省份已将这一产业纳入林业重点工作; 《国家林业局关于切实加强野生植物培育利用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正计划出台。
6月27日, 江苏省无锡市, 全国野生植物培育利用产业发展工作座谈会召开。会上, 行业主管部门、培育利用企业代表及相关专家共同谋划, 如何在保护的同时引导产业更好发展?
我国拥有3万多种野生植物, 数量居世界第三位, 特有的野生植物占全部野生植物种类的50, 但目前作为粮食、蔬菜、果树、油料、木材、纺织、药物等资源进行长期人工栽培的野生植物仅有500多种, 加上已知的野生药用植物也不过2500种, 绝大多数野生植物尚处于未被开发利用的状态。
发展野生植物人工培育利用产业, 我国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
与此同时, 我国人口众多, 人均占有野生植物资源的数量偏少。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野生植物产品需求与野生植物资源供给矛盾日益凸显。我国绝大多数野生植物处于不同程度的受危状态之中, 部分野生植物数量急剧下降, 甚至濒危灭绝。
东北林业大学植物学院院长祖元刚说: “发展野生培育利用产业, 是保护野生植物野外资源的有效途径。”
早在2004年, 时任国家林业局副局长赵学敏即在全国野生动植物可持续发展座谈会上提出, 大力推进以利用野生动植物野外资源为主向以利用人工培育资源为主的战略转变, 实现我国野生动植物可持续发展。
利用人工培育生产野生植物产品, 生产者获得了经济收入, 不再觊觎野生资源; 消费者的需求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 能正常获得合法产品。从生产和消费两个环节, 人工培育利用促进了野外资源的保护。
可以说, 加强人工培育就是加强资源保护。
祖元刚说, 通过培育利用措施, 发展野生植物的人工培植资源, 以实现商业性野生植物利用的种苗、幼树和原料全部来自野生植物人工资源, 杜绝野生植物野外资源商业性的直接消耗, 促进野生植物野外资源的生态恢复和生物蕴藏, 确保野外资源总量的绿色增长。野生植物野外资源保护和人工培植资源利用发展实现同步, 野生植物资源和人类经济社会相互惠益, 促进我国野生植物保护事业出现共生双赢的生动局面。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司长张希武说, 野生植物培育利用最终要达到所有利用资源都来自人工培育, 在人工培育技术等条件成熟后, 将把人工培育驯化的野生植物放归自然, 以充实野外资源。
保护和利用关系日渐清晰, 野生植物培育利用产业惠民效益逐渐显现。
随着产业链条的延伸, 野生植物培育利用产业不仅带动了上游的种苗产业、培育产业, 下游的中医药、保健品、花卉、盆景等产品开发及加工业、物流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也带动了温室、机械、中医药、园林绿化等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发展, 还延伸到休闲旅游、食品、日用化妆品等领域, 具有明显的市场竞争优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野生植物培育利用产业已出现了许多有影响力的企业。红豆集团的红豆杉形成了种苗培育、规模化种植、抗癌原料紫杉醇提炼、盆栽及苗木绿化、保健品开发利用的产业链。浙江天皇药业将铁皮石斛加工成药用颗粒、胶囊、花茶和饮料系列。新疆和田天力沙生药物开发有限公司建立了管花肉苁蓉食品、药品两条应用路线。神州木兰园则开发了木兰园林绿化、香精提取、药材开发、茶叶研制、优质木材等利用空间。这些企业在探索人工培育技术的同时, 将保护与利用合而为一, 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
野生植物变身栽培作物, 梦想正在照进现实。
中国绿色时报 2013-7-9
关键词 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