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人工林生产力形成的结构与环境效应”项目完成绩效评价





1月19日,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组织专家在北京以线上方式召开“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综合绩效评价会。由森环森保所承担的“人工林生产力形成的结构与环境效应”项目研究骨干20余人参加了评价会。
评价会专家组由国际竹藤中心、广东生态职业技术学院、中国林科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环发所、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北京中京华建联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10位专家(含财务)组成。
项目负责人从项目任务、考核指标及完成情况、取得的重要进展和成果、经费使用、组织实施管理等方面进行汇报,该项目围绕如何提升人工林生产力这一关键科学问题,系统理清了人工林生产力形成及环境效应的生理生态学机制,填补了国内人工林相关研究在理论认识上的空白。首次揭示了人工林凋落物-土壤-根系养分互作促进生产力形成与提升的机理,进一步阐释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维持与提升必须高度重视氮沉降和氮循环问题,并大力加强采伐剩余物和凋落物的管理,适当延长轮伐期。提出和构建“结构化经营”理论与技术,颠覆了人工林近自然培育的传统观念。创建了经营措施对人工林地力影响机制评价指标体系,实现人工林地力可描述、可测度和可估算。为人工林生产力形成与提升和森林培育提供重要支持,为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了新方向,进一步丰富了生态学基础理论。
项目研发了成本效益显著的结构化控位造林,现有林随机化改造,优化中长周期人工林林分结构和混交诱导,强化“林下植被-凋落物-土壤有机碳的管理”,加强速生树种集约水肥管理,合理林分密度和景观格局调控,优化轮伐期等技术方法,对开展科学经营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应用前景,整体推动我国人工林资源的培育和高效利用提供重要基础科学支持,有力支撑了“林业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技术创新”的总体目标。
项目建立了长期固定实验研究样区15个,总面积154.87 hm2,发表论文267篇,其中SCI论文144篇,提交咨询报告3份,出版专著2本,培养研究生130名,1人入选国家林业研究组织联盟执委,培养国家杰出青年、“千人计划”等各类国家高层次人才6人。(沈雅飞 曾立雄/森环森保所)
沈雅飞 曾立雄 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 2022-01-29

关键词 ​  人工林  生产力  林分结构  环境效应  绩效评价  图片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