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走进北京灵山小木屋 探访高原生态学家徐凤翔



坐青藏铁路沿途能看到美丽的藏北平原,雪山、圣湖、可可西里无人区都是典型风光。在北京灵山脚下的一座小木屋里,还能对西藏的生态多样性有更多的了解。
  日前记者跟随一群热心生态保护的大学生来到这座小木屋——北京灵山生态研究所,接触另一面多姿多彩的西藏生态景观,并和我国高原生态学家、两座小木屋主人徐凤翔面对面交流。
  小木屋里的西藏生态风景
  北京灵山生态研究所位于北京西郊灵山脚下,也叫灵山西藏博物园。由高原生态学专家徐凤翔创建。她曾在西藏的高山密林间搭建了一座小木屋进行了长达18年的科学研究,这座小木屋就是后来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的前身,也是她的第一座小木屋。
  1995年从西藏退休后,徐凤翔又在北京的灵山上建起了人生中的第二座小木屋--北京灵山生态研究所,并且自称木屋山人。一边研究和保护灵山的生态环境,一边向更多的人介绍西藏的丰富生态资源,进行着环保教育。在第二个小木屋又待了11个年头,徐凤翔已经是满头银丝的七旬老人。
  走进博物园内,满眼都是嫩绿。花了十一年时间,徐凤翔已经把小木屋周围的华北石质山地铺上了一层绿色。为了让这里长草长花,填了足足有30公分厚的客土。
  走进藏式风格的小木屋,一个多姿多彩的西藏生态影像出现在眼前。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海拔2300米处亚热带绿阔叶林的烟雨朦胧,到墨脱海拔1100米山地热带雨林景观,都出自徐凤翔非专业摄影之手。对着一副名为高原金秋天的聂木拉海拔4500米处的草地景色,徐凤翔介绍说,当时驱车原上,远远看到一片金黄色的草地,立即停车,下车狂奔,赶着把瞬间美景记录下来。
  像这张照片,是墨脱海拔800米处,横跨雅鲁藏布江的藤网桥,充分地体现了自然的神奇和人力的伟大。可惜现在去看的话,已经没有了。徐凤翔有点惋惜。
  您的摄影技术一定很好吧?有学生好奇地问。
  徐凤翔笑着说:我的摄影技术并不专业,照相机也很普通。要说拍的好的话,我想可能一个是因为景色实在太美,另外一个,拍许多张照片的时候,脚下就是悬崖。可能是多往前走了几步路,才出来这样的效果。
  小木屋里还陈放着徐凤翔从西藏带来的植物、药材和矿石标本。在小木屋外,徐凤翔还根据条件引种成活了几十种来自西藏的植物,这就是西藏引种的大花黄牡丹,红蕊黄牡丹更好看。徐凤翔蹲下身子指着近处几棵植物介绍。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大三学生周晓宇说,看到小木屋里的照片当时一下子被震撼了。以前对西藏的印象一直是高高的雪山,透着荒凉的壮美,没想到藏东南的植被这么丰富、这么美丽。而专业是生态学的硕士生林雯说到置身小木屋的第一感觉,就是“心旷神怡”。
  实际上,高原的生态是很脆弱的,美并不能反映全部。脆弱其实是大范围的。所以这里的展览,作为西藏生物多样性、高原生态的一个展示窗口,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树立生态保护的意识。大自然是多么的丰富多彩,比如北京这个灵山,别看它小,光蝴蝶种类就有130种。说着,徐凤翔又把学生们引到反映中国高原生态脆弱状况的高原纵览展去……
  野外考察的传奇经历
  徐凤翔今年已75岁,尽管来参观的许多学生已从网上检索了她的一些经历,但是听徐凤翔自己娓娓道来,感觉完全不一样。
  在野外考察,自然会遇到危险,印象很深的一次是遇到狼群。大概晚上11点钟左右,在藏北所谓无人区,两部车,八个人,想找个自然村歇脚,看到前面有绿黄色的灯光闪烁,以为村子快到了,没想到过去以后是个狼群。当时司机备了支双管猎枪,正想派上用场。我说不行,我们这个破双管猎枪能顶得了狼群吗?当时还真有意思,我居然还非常冷静地发布了3条指令:打开前后大灯,狼怕火;第二,鸣笛,喇叭狂叫。第三,开慢一点,等后面的车。徐凤翔说。
  最后,在藏北高原上,我们两部车前后灯都打开,哇哇叫着,十几匹狼在旁边跳着,就这么从狼群中冲过去了。
  还有比如穿越冰胡同,从马背上摔下来都并不是希罕事。徐凤翔解释说,冰胡同就是行程途中,山体塌方,掉下来5、6米高的巨大冰块,把路堵住。这时候就得把冰块凿出一条通道来,穿过这个冰胡同。
  在墨脱有过一天之内身上粘了400多条蚂蟥的经历后,再遇到十几条蚂蟥,那真的是小意思了。徐凤翔一番话听得学生们连连惊呼。
  林雯告诉记者,虽然之前对徐凤翔已经有了不少了解,但是真正参观了小木屋,听她讲野外考察研究的经历,还是不由得深感崇敬。我自己就是这个专业的,无论以后我从事什么行业,我都会尽自己的努力来为生态保护做点什么。
  带队的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娄安如说,来到这里,非常喜欢这里展出的照片、标本。许多学生对生态环保感兴趣,但首先要认识环境。灵山生态研究所就是一个很好的科普场所。
  在灵山生态研究所大门口,挂了很多牌子,有中国生态学会基地、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实验基地等等。灵山生态研究所在2002年作为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青少年教育基地获得了环保大奖地球奖,徐凤翔自己则在2000年也获得了个人的地球奖。这个奖是专为环保宣传教育方面作出突出贡献者而设。
  我今年虽然75岁了,但是我的心还像35岁一样,我的身体还像55岁一样。我还想做更多的事情。比如对生态的科学普及,让更多人关心我们的环境。我也希望这里能够成为大学生参与生态保护和研讨的一个平台。”对即将结束小木屋探访的学生们,徐凤翔说, 欢迎你们再来!(余建斌)
  链接:
  高原生态学专家徐凤翔,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为作家黄宗英的报告文学《小木屋》的主人公。在这篇当年轰动全国的报告文学中,黄宗英讲述了一位女性和西藏高原的故事:47岁时选择进藏,在西藏的高山密林间搭建了一座小木屋进行了长达18年的科学研究,而这座小木屋就是后来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的前身。随着报告文学在全国的畅销,徐凤翔和她的小木屋也成为一代知识分子献身科学的榜样。
人民网环保频道 2006年07月17日

关键词 林业政策  林业建设  科技  生态  生物多样性  专家  青藏高原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