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云上贵州 生物多样性的王国



黑叶猴

  贵州是喀斯特的王国,其独特的地质地貌成就了贵州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这里喀斯特地貌的出露区域占贵州全省面积的73%,峰林、石林、峡谷、盲谷、溶洞、天坑等各种地貌类型应有尽有。
  这里孕育了2.45万余种动植物,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这里是黔金丝猴的唯一分布地,生长着梵净山冷杉、辐花苣苔、喙核桃、异形玉叶金花、白花兜兰、贵州金花茶、贵州石笔木等280多种贵州特有种子植物。
  古老生物的天然避难所
整个贵州地图恰似一张摊开的荷叶,通过叶脉将省会贵阳与各市州紧密联系,不管是边缘还是中心,都有各自亮点。生态建设是贵州的亮点,其生态优势得益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生物多样性的载体就是贵州特殊的环境。
  自三叠纪以来,贵州就结束了海浸的历史,高等陆生种子植物有了相对稳定的发育环境,加之特殊的地质地貌条件,许多物种逃过了第四纪冰期的大灭绝,而冰后期南方物种又向北移,形成极繁杂的区系组成,导致贵州发育历史较为古老的孑遗植物和特有植物比较丰富,总体上植被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性质。
  贵州潮湿的气候条件适合各类植物的繁衍和生长。丰富的植被为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从而间接推动了动物物种的多样性。
  有干有湿,有热有凉的生态环境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基础条件,同时也给予了挑战与考验。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适应本领,占据着不同的冷热干湿空间。有了丰富的植物种类,那些以植物为生的物种也就相应地丰富起来,形成更多更复杂的食物链。所以贵州物种典型的特征是种群数量不大,但种群结构稳定,都有相应的分布空间。
  在石灰岩上,低等生物与岩石之间的互动关系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生态现象。这些低等生物在石灰岩上生长繁衍,为这片土地赋予了生机与活力,它们与岩石经历着岁月流转的洗礼,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藻类、地衣和苔藓等就是这类生物,它们生活在岩石表面,能够分泌酸性物质,分解岩石中的矿物质,释放出丰富的营养物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营养物质逐渐积累,为其他生物提供了生存所需的食物和能量。这个过程也是地球上生态系统形成和演化的重要环节之一。在这个过程中,低等生物的生命活动也受到石灰岩的影响。石灰岩为它们提供了生长的基质、水分、繁殖的庇护和栖息地,岩石与它们共同形成了一个初级生态系统。
  岩石表面的地衣、细菌、苔藓等生物的死亡残体与岩石被溶蚀出来的矿物颗粒粘连在一起,形成了最原始的土壤。岩面在经过多年的溶蚀破坏后,多了一些小沟、小槽、小盆等微型溶蚀地貌。坑坑洼洼的岩面能使水分在岩面的停留时间延长,岩面环境的湿度也会增加,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有机会在石面上生根发芽长大,岩面的生态系统又向前迈进了一步,物种更为丰富,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为复杂。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加入,加快了喀斯特生态系统的发展速度。
  人们今天能看得到的植物,不是一开始就是如此组成的,而是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结果。那些不能适应环境的种类逐渐被淘汰掉,生命力顽强的物种延续了下来。
  在一些植物种类中,有些个体发生了细微变化,使其比那些没有发生变化的个体更能活得久或者更有机会繁衍后代,于是这些变化在种群层面被逐渐放大成变异,进而形成完全独立的物种。还有一种情况是在某种特殊情况下,物种受到诸如温度刺激、辐射刺激、化学刺激、雷电刺激等情况下,基因产生突变,突然获得了“超能力”,使其能够有机会将遗传物质延续下来。它们的化石祖先与它们之间已经存在差异,变成了近源种关系。
  喀斯特环境造就的生境异质性非常强烈,而贵州四分之三的国土面积属于喀斯特地貌,地上与地下双层空间的高度异质性,恰恰满足了更多物种的生存条件。因此在喀斯特地区,虽然植物的生物量或生产量并不大,但物种多样性非常丰富。
  喀斯特王国的明星物种
  贵州动物种类极为丰富,有脊椎动物1086种,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7种。贵州是黔金丝猴的唯一分布地,也是黑叶猴、林麝、黑颈鹤、白颈长尾雉、黑颈长尾雉、红腹锦鸡、白腹锦鸡、白鹇的重要分布地。
  黔金丝猴是贵州特有物种,属于灵长目猴科仰鼻猴属,主要栖息在铜仁市梵净山地区。黔金丝猴体型略小于川金丝猴,体长大约在64至73厘米之间,尾长70至97厘米,重量为8至15公斤,雄性个体通常较大。它们的面部呈灰白或浅蓝色,鼻眉脊浅蓝色,吻鼻部略向下凹。毛发主要以金黄色为主,背部灰褐色,从肩部沿四肢外侧至手背和脚背渐变为黑色,肩窝有一白色块斑,肩毛长达16厘米,颈下、腋部及上肢内侧则为金黄色。其生活习性独特,偏好生活在常绿或落叶阔叶林中,主要以多种植物的叶、芽、花、果及树皮为食,偶尔也会食用一些昆虫和小鸟以补充蛋白质。它们动作灵活敏捷,跳跃能力很强,大部分时间在高大的树上活动。目前,黔金丝猴的数量大约在850只左右,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受到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与保护。
  黑叶猴是一种珍稀的灵长目猴科乌叶猴属动物。其体形纤瘦,四肢细长,头小尾巴长。成年黑叶猴全身呈乌黑色,头顶有黑色直立的毛冠,两颊至耳基部有白毛,体毛长而厚密,有光泽,尾尖端白色,臀部有两小块白色胼胝。初生婴猴全身金黄色,大概一年后变成成年猴的颜色。它们以植物嫩叶、芽、花、果实等为食,也吃少量昆虫;主要在白天活动,跳跃和攀缘能力很强,在大树和陡峭的岩壁上行动自如,如同蜘蛛一般,所以当地人也将它们称作“岩蛛猴”。
  贵州是黑叶猴的主要分布地。全球约2000只黑叶猴,其中约1500只分布在贵州。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黑叶猴的重要栖息地,这里的山涧河谷有130多种可供黑叶猴食用的植物,岩洞众多,为黑叶猴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环境。目前,麻阳河保护区是全球黑叶猴种群分布最为集中、种群数量最大的地区。另外,大沙河保护区、宽阔水保护区和野钟保护区也是黑叶猴的主要分布地。
  黑颈鹤是全球15种鹤中最晚发现的鹤类,也是唯一只分布在高原的鹤类。草海是它们的越冬栖息地之一,每年11月左右,大量候鸟如黑颈鹤、灰鹤、斑头雁等陆续飞来草海越冬。在浅水沼泽地翩翩起舞、引吭高歌,给冬日里的草海增添了无限生机。每年前来草海越冬的黑颈鹤数量大约2000只,与其他候鸟总数相加超过10万只,场面蔚为壮观。值得一提的是,草海是黑颈鹤栖息密度最大的越冬地。
  长尾雉是中国特有珍稀鸟类,共有5种,在贵州分布有白冠长尾雉、白颈长尾雉和黑颈长尾雉3种。
  白冠长尾雉的雄鸟身姿华丽,尾羽极长,头部花纹黑白色,上体金黄而具黑色羽缘,呈鳞状,腹中部及股黑色。雌鸟胸部具红棕色鳞状纹,尾远较雄鸟为短。曾经白冠长尾雉的分布斜穿中国季风区,从北京附近的华北山地,直至云贵的喀斯特高原都有分布。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其分布范围逐渐缩小,且被分隔成东、西两片。目前,贵州的白冠长尾雉主要分布在海拔400至1500米的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绥阳县的青冈塘等地还能时常见到。
  白颈长尾雉俗称“地花鸡”,体型大小和雉鸡相似,雄鸟头灰褐色,颈白色,脸鲜红色且其上后缘有一显著白纹;上背、胸和两翅栗色,并具宽阔的白色带;下背和腰黑色而具白斑;腹白色,尾灰色而具宽阔栗斑。雌鸟体羽大都棕褐色,上体满杂以黑色斑,背具白色矢状斑;喉和前颈黑色,腹棕白色,外侧尾羽大都栗色。幼鸟比雌鸟更暗淡,有白色的喉咙。其主要栖息于海拔200至1900米的常绿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竹林和林缘灌丛地带,尤其是阔叶林和混交林;主要以植物的果实、种子、树叶及嫩芽、根、茎和少量谷粒、玉米和豆类为食,动物性食物以昆虫、蜘蛛和蜗牛等为主。白颈长尾雉生性胆怯而机警,曾经在贵州的分布范围相对狭窄,数量也较少。但是,随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加强,其在贵州的分布得到很大的扩展,几乎涉及贵州一半的县,数量显著增加。
  黑颈长尾雉雄鸟头和颈部均具紫色光泽,脸部红色,尾羽白而长,具黑色或褐色横斑,翼上有两块横斑,次级覆羽近蓝色,下背及腰白而带黑色鳞状斑。黑颈长尾雉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近危等级,曾经在贵州的望谟和册享有过记录,后来在紫云县的火花镇和长顺县的代化镇发现有分布,去年发现在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有分布。
  独特神秘的洞穴生物
  除了广受关注的珍稀动物外,贵州还有许多鲜为人知却意义非凡的动物,如洞穴生物。洞穴环境的低光照或全黑、稳定的温度、高湿度及贫瘠的营养条件,共同塑造了这一独特的生态系统。这些洞穴生物通过独特的适应性演化,成功在洞穴这一特殊生态系统中生存下来。它们深藏于地下洞穴中,长期生活在黑暗、潮湿、相对恒温的洞穴环境中,练就了一身特殊的本领。如洞穴中常见的驼螽,因长期生活在黑暗环境中,视觉功能退化,但触须异常发达,依靠敏锐的触觉来感知外界环境和猎物。
  值得一提的是,曾经因研究手段不足,许多洞穴生物都未被发现。随着探测工具的改善,贵州洞穴中不断有新物种被发现。在安顺的溶洞地下河中,科研人员发现了紫云高原鳅和亚鲁王高原鳅两种新的洞穴鱼类。而在贵阳市的乌当区、南明区和开阳县,则以贵阳命名了4种全球新发现的蜘蛛物种,分别是贵阳单蛛、贵阳花叶蛛、贵阳双胜蛛和贵阳逍遥蛛。这些年来,仅在贵州的洞穴中已发现200多个新种,包括爬行类、两栖类、鱼类、昆虫、蜘蛛、倍足类和钩虾等。
  贵州的生物宝贝实在太多,没法一一枚举。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感受它的奥秘。(冉景丞)
    中国绿色时报  2025-04-14

关键词 野生动物保护  生物多样性  黔金丝猴  黑叶猴  图片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