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怀念刺槐



刺槐,又称洋槐,上世纪50年代初期至80年代末期,在我国江北广大山区和农村随处可见,深受人们喜爱。粮食短缺时,农民将嫩绿的槐叶加工成食品。每当槐花盛开的时候,无论城乡,大人小孩采摘槐花,用来生食或加面蒸食。到秋后,老槐树叶也舍不得扔进灶膛,而是晒干粉碎,成为优质的家畜饲料。谁家盖新房,也是用刺槐木做梁檩。生产队里的马车、手推车、镐把,还有渔民打鱼用的渔船,也都是刺槐木做成的。
  刺槐又是江北地区除枣花之外重要的蜜源植物。在每年的槐花盛开季节,进入山区、农村,到处清香阵阵,沁人心脾,槐香引得蜂忙蝶乱。路边、村头到处摆放着一排排蜂箱。
  多年来,刺槐与人们形影相随,为我国北方经济建设、城乡绿化,更为经济困难时期农民度日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近几年却受到冷遇,甚至遭到屠戮,面临“种族灭绝”的危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杂交杨木材价格一路上扬,杂交杨新品种层出不穷,人们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将其他树种、品种一概淘汰出局,刺槐也未能幸免。现在,再难见到一个刺槐育苗户或一亩刺槐苗。笔者让亲属冒险育了半亩刺槐苗,结果全部孝敬了“灶王爷”。
  槐树的木材耐腐烂,这为现有的刺槐带来了厄运。由于搞海水养殖做木桩,在煤矿做矿柱都是好材料,一些信息灵通的木材贩子便盯上了被打入冷宫的刺槐。近三四年,砍伐刺槐、买卖刺槐者日增。商贩们开着农用三轮或四轮车,拉着梯子、绳子、油锯等工具,很少办理采伐证,白天进村砍伐,夜间装车运输,躲过交通和林业部门的检查,从事地下交易,获得可观的非法收入。
  殊不知,这是一种竭泽而渔之举。目前,道路、河流、村旁已基本见不到刺槐,其资源处于枯竭状态。春天来临,再也闻不到槐花的清香,看不见孩子们采摘槐花的欢笑,放蜂人也不知哪里去了。
  与刺槐命运遭遇相同的还有泡桐、榆树、楸树、旱柳、臭椿等树种。见到它们,已是树种之稀客。单一树种造林,“杨家将”独撑天下,这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保持树种多样性是很不利的,甚至会导致生态灾难。近几年各种病虫害对速生杨的危害已经比较突出,长此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恢复多树种、多品种造林,希望社会有识之士对此给予关注。
  刘继合 王瑞金 中国绿色时报 2005-11-21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