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衢州,占全市土地面积65.06%的森林里,正书写着林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全国林业碳汇试点市建设如火如荼,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业碳汇建设等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全市林业总产值首次突破600亿元、同比增长8%以上,农村居民人均林业收入增长突破8%……青山绿水间的“共富密码”不断解锁。
改革破题
国家公园体制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业碳汇试点市建设……近年来,衢州抓住改革机遇,以改革破题,释放发展活力。
衢州稳步推进全国林业碳汇试点市建设,成功探索“国储林+碳汇”造林模式,开发全省首个CCER项目,形成会议(活动)碳中和、生态损害赔偿、零碳创建等多种碳汇应用,碳汇价值实现机制初步形成。
作为浙江省唯一的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衢州抓住机遇先行先试,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一股份两平台”模式、区域性林事服务中心、林业标准地建设在全省推广,争取到全国林权登记提质增效和全省首批松林林相改造试点。
2024年10月,衢州创新打通山海协作新通道,与宁波签订全省首份跨区域合作协议,实现跨地市交易2000亩,在全省率先建立补充林地责任指标跨区域市级统筹调剂机制。这项机制既缓解了全省林地占补平衡压力,又能通过交易获得资金用于支持山区林业发展。目前,全市已建立补充林地指标库5万余亩,与嘉兴、宁波等地区交易2000余亩。
一系列改革创新“组合拳”,换来了衢州集体林地流转面积从上年的30%增长至61.1%,林地规模化经营水平、林权不动产经营权证颁证率均创历史新高。全年保障建设项目使用林地1.78万亩,同比增长127.9%。
产业富民
发展林下经济是山区林区重要的绿色富民产业,也是“两山”转化的重要途径。衢州的各项改革激活了沉睡的山林资源,还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
在衢州,农民通过流转林权、入股合作社等方式,将山林资源转化为资产和收入。全市拥有年产值亿元以上林业企业13家,省级以上农业、林业龙头企业59家,有10万多农民在林工企业就业,真正实现了家门口打工。
2024年,全市森林休闲旅游收入近20亿元,年均增长幅度27%以上,形成了竹产业、木产业、油茶产业为主,特色种植产业、林下经济产业、森林旅游产业为辅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
此外,通过国资收储搭台建立共富园区,衢州形成“国企搭台+新林人引领+集体入股+百姓受益”的共富利益联结模式,有效激活村集体、林农、能人、社会资本等各方面积极性,推动资源变资产、林权变股权、林农变股东。全市带动就业1.8万人以上,山区林农年均增加工资性收入5000元。
今年,衢州将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牵引,全市推开“一股份两平台”模式,在林业产业集聚的区域推广建设林事服务中心,加快打造水、电、路、设施用地等要素齐备的“四有+”林业标准地,吸引社会资本上山入林。
与此同时,衢州将启动实施林业双“50”计划,建立统筹整合财政、政策等要素保障的产业发展长效机制,高标准打造示范基地和精深加工产业园区,加快油茶、林下中药材、竹木加工、森林康养等绿色富民产业迭代发展,为“缩小三大差距”、助力共同富裕贡献林业力量。
百姓护绿
近年来,衢州市持续推动“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开展“关注森林”等一系列活动。2024年全年参与义务尽责活动超40万人次。组织世界自然遗产遗迹、森林古道、古树名木等保护行动,开展植树节、湿地日、野生动植物保护日、爱鸟周等宣传活动,着力打造衢州森林宣传品牌。
“当生态保护成为市民的生活习惯,绿色发展就有了最深厚的土壤。”衢州市关注森林组织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各类活动营造了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浓厚氛围,激发了全民参与生态建设的热情,使植绿、护绿、爱绿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2024年,衢州超额完成绿化造林2.93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11.37万亩,美丽生态廊道建设6.71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5.06%,增加了0.73个百分点。森林火灾发生数、受害率均维持在历史低位。松材线虫病疫情发生率连续保持大幅下降的良好势头,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疫点拔除任务。
当下,衢州市正合理布局现代林业产业发展体系,着力拓宽山区林区强村富民渠道,推动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有机统一。(朱续娜 方远鹏 赵希元)
中国绿色时报 2025-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