桉树(Eucalyptus)因其速生高产、适应性广、抗性强、轮伐期短等优点,成为我国经济效益较高的重要人工林树种,我国桉树种植面积已达546万hm2,年产4500多万m3木材,为我国木材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风害严重影响我国沿海地区林业生态安全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亟需选择抗风树种/品系用于商品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速生树木所十余年来一直致力于桉树抗风性研究,在抗风品系筛选和抗风影响因子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以10年生(成熟林)赤桉(Eucalyptus camaldulensis)11个种源88个家系为试材,测定其风害指数,木材基本密度、纤维形态等9个性状,并利用指数选择法构建选择指数方程进行多性状综合选择。研究表明所有性状在种源和家系水平上均呈极显著差异,各性状家系遗传力位于0.6517~0.8670之间,其中风害指数、木质素含量、微纤丝角和半纤维素含量4个指标具有较高的家系遗传力。通过综合选择分别筛选出KDR、WPZ、DPK 3个优良种源和C082、C066、C063等12个优良家系,可在华南沿海台风高发地区造林推广。
以20个4年生赤桉基因型为材料,测定了风害指数、生长性状和木材性状等18个性状,并通过风害模拟(拉树实验)检测了其抗风能力。相关分析表明,桉树的抗风能力与树高、体积和应力波传播时间有关。典型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综合分析表明,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纤维宽度以及生长性状是影响桉树抗风的重要因素,为桉树不同品种抗风能力评价和森林经营提供参考。
相关研究成果以“Genetic variation and selection of 10-year-old Eucalyptus camaldulensis based on wind damage index and wood properties”和“Key traits influencing the resistance of Eucalyptus camaldulensis to wind damage in coastal areas of South China”为题于近日发表在农林科学、中科院二区期刊《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和《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尚秀华副研究员为第一作者,张沛健高级工程师和吴志华研究员分别为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2201527)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3YFD2201004)的支持。(尚秀华)
中国林科院 2024-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