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联合安徽师范大学吴孝兵教授科研团队,在扬子鳄保护生物学领域取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成果。
科研人员基于29个扬子鳄个体的基因组数据并通过更大样本量的研究分析发现,圈养种群的基因组杂合度高于野生个体的杂合度,表明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高于野生个体。研究同时发现,圈养种群中近亲关系比例较高,但近交系数较低,说明圈养繁殖在维持遗传多样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此次研究成果为未来扬子鳄的种质资源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
扬子鳄是恐龙时代的幸存者,是中国特有的“淡水鳄”,更是全球23种鳄鱼中最濒危的物种之一,它用两亿年的进化史书写着生命的奇迹。
这个火爆短视频平台的“小网红”,因其在鳄鱼种群中小巧的身形和呆萌的外貌,被大家笑称为国家一级保护“小废物”,深受大家的关注和喜爱。
“快看,这边好几条扬子鳄在晒太阳。”进入4月,随着温度逐渐升高,安徽保护区工作人员在日常巡护途中和刚刚结束冬眠的野外扬子鳄不期而遇。
“别看扬子鳄呆萌可爱,它们也是肉食性动物,处在食物链的顶端。它的食谱很广,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吃‘荤’不吃‘素’。在野生环境下,幼鳄以昆虫、小虾和鱼苗等细小动物为食,特别是对活物感兴趣。”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动物管理科科长易平四告诉记者。
随着身体逐渐长大,扬子鳄也会捕食较大的个体动物。但由于扬子鳄属于小型鳄,一般不能捕食牛马类的大型动物,也不会主动伤人。
当你在野外看见一动不动的扬子鳄,它可能不是在晒太阳,而是等着猎物“送进”嘴里。
野外生存的扬子鳄漂在水面上,晒太阳休息的同时,也在为猎物设置圈套。其长时间漂浮在水面上,恰似一段“朽木”。等到猎物在“朽木”上彻底放松警惕时,它们会持续缓慢下沉水中,待淹没到“朽木”尽头,猛地翻滚出水面,侧着头,张嘴精准地咬住猎物,快速带着猎物翻滚下沉入水,待猎物溺水而亡再次浮出水面时,吞食猎物。
当然,扬子鳄也会偷袭。它们躯干沉入水中,头部只留眼部、鼻孔等部分位于水面之上,悄无声息地向目标游去;或者身体完全沉入水中,在水下潜游至猎物下方,猛地穿出水面冲过去,侧头,张嘴,精准地咬住猎物,快速带着猎物翻滚下沉,淹死猎物后再浮出水面,吞食猎物。
扬子鳄经过长期进化,形成呼吸肺、爬行四肢等适应自然环境的身体结构,采取典型的水陆两栖的生活方式。扬子鳄是变温动物,适宜体温是28℃—33℃,当身体温度低于这个区间,它们会想办法为自己升温;体温过高时,又会进入水中给自己降温。
扬子鳄有一双非常奇特的眼睛,位于头顶两侧突出的位置。白天明亮的光线使扬子鳄眼睛上的瞳孔收缩成线一般的细缝,没有颜色。“到了晚上,扬子鳄的瞳孔完全放开成圆形,增加了它们的夜视能力。在远处用手电筒照射,它们的眼睛会变成‘红宝石’,闪着红光。我们就是根据这一特点,在开展夜间巡护工作时找寻扬子鳄,观察它们的生存状态。”野外保护站巡护员告诉记者。
“鳄鱼的眼泪——假慈悲”,这句耳熟能详的谚语意思是鳄鱼在捕食猎物时会假惺惺地流眼泪,显得很伤心,借此比喻人的假慈悲。其实鳄鱼流眼泪是进食过程中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扬子鳄在吞食时,泪腺受大块食物的挤压刺激而分泌出眼泪,且眼泪能起到润滑眼球的作用。
但是对于生活在海水里的咸水鳄来说,流眼泪的作用是排出体内过多的盐分。因为生活在咸水环境中的鳄,常进食含盐量多的海生动物,鳄为了维持体内盐分含量平衡,需要通过流眼泪的形式排出一部分盐量。
对于扬子鳄来说,它生活于淡水中,摄取淡水动物。因此,体内盐分不多,不必专项排盐……
“大家请跟随我的脚步,来看一下扬子鳄的起源……”在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扬子鳄宣教馆里,宣城市第四小学民生校区的“小小解说员”正在向来访者解说扬子鳄的前世今生。
近年来,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通过建设科普基地、开发自然教育课程、加强与学校合作互动等方式,?扎实开展科普教育工作。
保护区管理局不断创塑自然教育品牌,挖掘扬子鳄特色资源价值潜力。紧扣生物多样性保护主题,在全省完成扬子鳄自然教育规划编制以及《门前的扬子鳄》《扬子江里的神兽们》《消失的恐龙去哪儿了》《飞羽精灵》《小小生态巡护员》《扬子鳄回家之旅》6套自然教育课程的开发。
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宣教科科长胡苗苗表示,保护区不断完善旅游和科普宣教设施,陆续建成乡土植物园、扬子鳄科普研学中心,为开展自然教育活动创造更多元的载体。与宣城市第四小学(民生校区)签订自然教育合作协议,培养“爱鳄护鳄小小解说员”15名,开展公益解说志愿服务14次。2024年,会同属地职能部门及保护区周边学校开展线下科普教育活动25次,接待不同受众群体2.5万余人次。(王辰)
中国绿色时报 2025-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