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某酒店因让小熊猫巡房、叫醒客人等“萌宠服务”在网络上引发诸多争议,也让公众对动物福利与流量消费之间边界进行深思:让小熊猫提供商业服务,违背了动物保育工作的原则和初衷。不仅如此,人与动物零距离接触还存在安全隐患和病毒传播风险。此举最终被当地林业部门叫停。
其实,可以换种更科学的方式表达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关爱从真正了解开始。让我们跟随西南山地野生动物摄影师的镜头与观察笔记,走进和了解小熊猫真实的野外生活。
滤镜之外:小熊猫的真实现状
虽然小熊猫曾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但如今仅残存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及南缘,栖息海拔一般在2200至4800米之间。在传统上,依据地理分布和形态特征的差异,科学家以怒江为界,将小熊猫划分为中华小熊猫、喜马拉雅小熊猫两个亚种。
近年来,DNA研究进一步印证,两种小熊猫早在冰川时期便已开始分化,雅鲁藏布江才是阻隔它们基因交流的天然屏障。真正的喜马拉雅小熊猫分布范围更为狭窄,仅限于我国青藏高原南部西藏边缘地区以及尼泊尔、不丹、印度北部等地。缅甸北部、西藏东南部的小熊猫与横断山区四川、云南等地的小熊猫均为中华小熊猫。
与中华小熊猫相比,喜马拉雅小熊猫在冰川期经历了更长期的种群瓶颈,由于缺乏来自不丹、缅甸的研究数据,其当前的生存状况也更令人担忧。
据统计,小熊猫野外种群不足1万只,野外种群研究资料匮乏,对它们的野外生活情况仍然知之甚少。
竹林里的独行侠:小熊猫的野外生活
小熊猫与大熊猫有着极为相似的生活习性。它们都是素食性食肉动物,竹林是它们生活的标配。在吃竹子这件事上,小熊猫更喜欢吃竹叶,而大熊猫则充分利用竹子的每一个部分,竹叶、竹竿、竹笋通通拿下。在对竹子的消化利用上,小熊猫则更胜一筹。
虽然同样都具备伪拇指,通过科学家研究表明,在已灭绝的食肉类哺乳动物化石中发现,小熊猫祖先的伪拇指为过度发育的桡侧籽骨,主要用于抓握树枝,以躲避地面捕食者。随着不断进化,到小熊猫这里,发育出进食辅助的次要功能。
生活在竹林里,加之树栖属性,小熊猫普遍偏好有斜坡地形的竹林,这些陡坡和沟谷地段,往往植被茂密、竹类丰富、排水良好,能够为小熊猫提供良好的隐蔽和逃生条件。倒下的树木、灌木枝丛也能帮助它们更好地立起身体,站在上面,够到食物。
春天,小熊猫主要取食竹叶和新鲜的树木嫩芽,甚至杜鹃花。夏秋之际,小熊猫最喜欢啃食花楸树等乔木的果实。冬天,它们会剥开竹叶上的积雪,取食竹叶。当然,小熊猫也喜欢肉食,各种昆虫,甚至小鸟,都是它钟爱的美食,只是捕获难度大,只能退而求其次,以素食为主。
想在野外见到这种“竹林游侠”,秋天是不能错过的好时节,满树的果实会引得小熊猫现身高枝,沉浸在美味之中。野外,小熊猫通常在晨昏时活动。据西南山地摄影师长期观察发现,小熊猫通常走到哪儿吃到哪儿,偏好在固定的树干睡觉休息。无论春夏秋冬、晴天或是细雨,都会四肢下垂地趴于树干,睡姿完全放松。
从独居到相遇:小熊猫的繁殖与保护
繁殖季,成年小熊猫开始逐渐走出自己的领地,寻找伴侣。冬雪尚未融化之时,西南山地摄影师曾在一棵树上,记录到4只小熊猫的同框画面。
研究发现,小熊猫利用天然的树洞、岩洞作为巢穴,一胎产仔2—3只。小熊猫妈妈会建立多个备用巢穴,以便在遇到危险时,将幼崽快速转移。
小熊猫幼崽通常在春末夏初时出生,3个月左右离巢活动,开始学习生存技能,直到8个月大后才开始真正独立。与我们熟知的其他哺乳动物不同,小熊猫倾向于雌性扩散——即雌性亚成体离巢后往往会逐步向周边扩散,寻找属于自己的领地;而雄性亚成体则可能选择留在出生地周围较长时间,扩散范围较小。
如果你发现小熊猫正从树洞里探头探脑地钻出来,请不要过多惊扰。小熊猫妈妈要找到合适安全的巢穴并不容易,对于刚出巢探寻世界的小熊猫幼崽来说,不惊扰的环境更利于其迈出“猫生”第一步。
当被问及野外生活的小熊猫有什么特点时,摄影师张秀雷形容道:“乖巧憨厚,任它风雪交加还是细雨霏霏,我自独立枝头酣然入睡;胆小而又充满好奇心,稍有风吹草动,立马开拔,过后总忍不住回头看看缘由。”
这样一种特别而又美丽的动物因其独特的样貌在网络中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流行符号,但过度萌宠化、网红化,也让小熊猫陷入被“滥用”的境地。
当小熊猫逐渐拥有更高的文化价值时,我们希望,它所带来的关注度,能更好地照亮野生种群的保护之路。(孙梦婕)
中国绿色时报 2025-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