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规划财务司:情系帮扶践行使命 绿色助力乡村振兴



独山县紫林山村


林下养蜂


广西龙胜


紫林山村


海花草加工车间


小小无患子 致富“摇钱树”


荔波县小七孔镇觉巩村油茶基地


林下石斛种植


班玛县羊肚菌

  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国家林草局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统一要求,立足定点帮扶县生态区位、自然资源优势,创新探索多元帮扶模式,举全局之力,持续高质量推进中央定点帮扶工作,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2021年以来,国家林草局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11.67亿元,为定点帮扶县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连续选派优秀干部深入基层挂职,协调推进帮扶工作,尤其是规划财务司连续派出5任驻村第一书记,10年来坚持不懈推动基层脱贫工作。选聘1.6万名生态护林员,有效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增收。同时,通过组织农产品采购与销售、新媒体直播带货等创新举措,助力定点帮扶县及其他脱贫地区农产品走向更广阔市场,累计实现销售额2.97亿元,培训致富带头人和农户200余人。
  从广西的山水之间,到贵州的多彩大地,从青海的高原秘境,到西藏的边陲之隅,国家林草局多年倾情帮扶,为定点帮扶地区的乡村振兴注入蓬勃动力,成为巩固拓展当地脱贫攻坚成果、全方位推动乡村振兴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广西罗城
  产业融合,林业挑起振兴 “大梁”
  在国家林草局持续帮扶下,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林业一二三产业不断融合发展,实现林业总产值60亿元。林业产业在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富农增收、全力推进林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林业一产方面,大力培育麻竹、南板蓝根、食用菌等,形成“合作社+农户”的林下经济种植发展模式,实施笋用麻竹种植及加工项目等明星产业。截至2023年,全县发展林下经济115万亩,产值达9.6亿元。林业二产方面,建设河池现代林业产业园、乡村振兴木业加工产业园等林木业加工上下游产业园区。截至2023年,形成规模以上木材经营加工单位6家,全县木材加工产量9.5万立方米,木材加工产值4.5亿元。林业三产方面,重点打造了棉花天坑景区、天门山和武阳江国家地质公园等。2023年共接待游客280.36万人次,旅游总消费额达28亿元,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共同发展,有效带动当地群众及脱贫户增收。
  广西龙胜
  “两山” 转化,生态铺就致富路
  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崛起”的发展理念,在国家林草局大力帮扶下,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依托丰富的林草资源,大力发展森林食品、林药、生态旅游等产业,走出独具特色的林业产业发展道路,为确保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奠定基础。
  龙胜县大力开发竹笋、食用菌等森林食品,种植油茶12万亩,年产茶籽1.3万吨,产值约2.6亿元。生产龙脊茶干毛茶约50吨,综合产值约5000万元。依托南山牧场优质草原养殖牛羊4000多头,种植养殖产业的发展,不仅丰富百姓的餐桌,也增加了百姓收入。
  依托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大力推广罗汉果、草珊瑚、大叶百合、黄花倒水莲、黄精、玉竹、灵芝等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达7.71万亩,其中,罗汉果种植6.62万亩,产值达5亿元。龙脊梯田、龙胜温泉、南山牧场等成为备受青睐的热门打卡地,2024年共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龙胜县先后被评为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广西中药种植示范基地县等。
  贵州独山
  特色产业,“摇钱树”下展新颜
  国家林草局持续支持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独山县加快发展特色林业产业海花草和无患子,通过多年的中央林草帮扶资金投入,现已成为独山县明星产业。
  国家林草局持续选派5任驻村第一书记赴独山县影山镇紫林山村。该村接力打造海花草产业,累计投入产业发展资金600余万元,建成1000平方米加工仓储车间,整体种植海花草面积6000余亩。截至目前,紫林山村海花草销售总额超过320万元,落实招商引资240万元,带动群众户均增收3000元,海花草成为当地各族群众的“致富草”。
  独山县无患子保存面积12.7万亩,是全国无患子种植面积最大的县。现已实现挂果稳产8000亩,2023年产量达560吨。开发上市无患子洗发水、面膜等13款产品,加工产品产值达2200万元,吸纳周边群众务工200余人,人均年增收5000余元,无患子植物洗护系列产品荣获“2022中国旅游商品大赛(健康主题)”全国银奖。实现无患子产业从育苗、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建设,盘活了因退耕还林等种植留存但产出效益低的无患子林木资源,有效推动无患子产业提质增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贵州荔波
  智慧引领,林下经济焕生机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将林下经济发展列入全县重点发展的六大产业之一,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对林下经济发展的结构体系、发展步骤、空间布局等作出阶段性的规划,确保林下经济发展措施准、力度硬、速度快。
  近3年来,国家林草局和贵州省持续投入林业产业发展资金6000多万元、GEF国际生态项目资金100万美元、科技帮扶项目资金317万元,规划56万亩林下经济产业布局。同时,抢抓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机遇,通过平台公司林地流转、林木收储后,大力发展壮大一批短、平、快的林下经济产业共计10万亩。
  全县形成“林上结青梅、林中绑石斛、林下种药材”的发展模式,实现林地效益最大化。通过实施低产低效林改造、森林抚育等培育青梅等林上果子,提高青梅鲜果年产量1.6万吨;在青梅、松、杉等树干上绑缚培育石斛2.69万亩;利用林下阴凉、土壤肥沃特点种植板蓝根、灵芝、黄精、天冬等4.41万亩。建成石斛、青梅等种苗培育基地6个、规模生产基地20个,每年吸收合作社社员、群众到基地务工8000余人次。培育省级林业龙头企业3家,引领本地多家企业组团发展,培育相关企业16家、合作社21家、种植大户60户。依托荔波“世界遗产地、地球绿宝石”品牌效应,打造“荔斛”“荔珍斛”“养珍谷”等系列乡土品牌,产品远销东南亚地区,实现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
  青海班玛
  高原探索,林下产业“借绿增收”
  近年来,国家林草局先后派出6批援青干部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挂职开展帮扶工作,协助推进班玛县依托现有森林资源探索林下经济新模式,大力发展高原菌类以及林麝、马鹿等林下产业。
  2024年,以科学种植方式开展的高原菌类种植产业不断扩大,建成了112.5亩高原菌类种植示范基地,羊肚菌、黑木耳、灵芝、猴头菇等特色菌类作为主推产品,年产值100余万元。同时,国家林草局无偿投入资金建成了班玛县亚尔堂乡野生菌加工仓储基地,以林下菌类为依托,通过烘干、冷藏和加工后进行销售,进一步带动周边群众务工就业,促进农牧民增收。
  除高原菌类种植产业外,班玛县还大力推进林下养殖业。在传统的畜牧养殖之外,合理安排林畜养殖区域,模拟野生环境建设半开放式畜圈,通过开展生态养殖,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分质量,寻求养殖产业利益最大化。目前,班玛县建设林麝养殖基地2个、梅花鹿(马鹿)养殖基地2个,圈养林麝28头,散养梅花鹿、马鹿近200头。
  西藏察隅
  倾心帮扶,绿彩交织幸福梦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察隅县地理位置偏僻,当地农牧民群众经济收入单一。国家林草局为支持察隅县稳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增强内生动力、提升发展能力,大力促进察隅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各族群众增收致富,努力打造一幅林下经济“丰收图”,助力提升农牧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在国家林草局及其他中央单位帮助和支持下,察隅县因地制宜,着力解决当地就业问题。2024年初招录100人,成立全区首支森林草原防灭火地方专业队伍,为当地群众解决就业岗位,带动群众收入700余万元。指导察隅县培养一批“召即来、来能战、战能胜”的地方防灭火专业型人才,为筑牢国家森林生态安全屏障奠定了坚实基础。
  提出以工代赈形式推动“网围栏”项目,带动38个行政村1100余名群众增收200余万元。鼓励采取村委会牵头实施推动察隅县2024年森林抚育项目落地见效,带动农牧民3000余人增收,人均增收1000余元。统筹推进茯苓种植产业发展,已完成780亩茯苓种植,切实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在“富得起”上发力,为察隅县科学布局边境特色优势产业出谋划策,引导群众合理参与项目建设,不断拓宽增收渠道,让察隅县农牧民群众吃上“生态饭”,让广大群众腰包更鼓、生活更富、爱国守边意识更强。
     中国绿色时报  2025-01-24

关键词 帮扶工作  帮扶资金  林业产业  生态产品  林下经济  图片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