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sjly202300083
日期 20231018
标题 植物新品种基因编辑专利分析
年份 2023
页码 17
学科分类 220.65;林业经济学
国别/机构 全球
作者 李 博
主要内容
基因编辑技术作为一种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对生物体特定的基因进行修饰,包括基因的敲除、插入及替换,实现基因修复以及调控基因的表达,进而使生物体获得新的性状。与传统的转基因技术相比,基因编辑技术具有靶特异性、效率高、精确度高和周期短等特点(邹婉侬,2023),被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在植物遗传育种及性状改良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全球范围内植物新品种基因编辑相关专利进行分析,旨在了解基因编辑在植物新品种领域的研究现状,以期为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1.数据来源
数据检索和分析工具采用PatSnap(智慧芽)专利分析系统,检索时间为2023年10月13日。本文检索式为:“标题/摘要=(‘gene editing’OR‘genetic editing’ OR ‘CRISPR’)ANDIPC =(A01H)”,A01H的IPC分类释义为“新植物或获得新植物的方法”。检索结果表明,全球植物新品种领域基因编辑相关专利申请量2318件,其中授权专利779件。
2.专利趋势分析
从植物新品种领域基因编辑相关专利年度申请和授权情况来看(图5),2012年以前植物新品种的基因编辑专利几乎为零,2013年以来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快速增长。一般来说,专利从申请到公开有18个月的时滞,因此2022年和2023年的申请数据不全,仅作参考。
3.技术来源国分析
对全球植物新品种领域基因编辑相关专利的技术来源国分析表明(图6),拥有专利量最多的国家是中国1 492件,占比64.37%,其次是美国,拥有617件专利,占比26.62%,其他国家拥有的基因编辑相关专利量较少。对五局(即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欧洲专利局、美国专利商标局、日本特许厅和韩国特许厅)流向分析表明(图7),除了美国,其他国家的海外专利布局均较少,这显示出美国在这一领域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最强。
4.主要申请人分析
对全球植物新品种基因编辑相关专利申请人分析表明,在专利量排名前10位的申请人(表3)中,中国7个、美国3个。其中美国的申请人均为跨国企业,他们在全球主要国家布局了大量专利;而中国则以科研机构和高校为主,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国内。排名第1的是先锋国际良种公司(共112件),专利主要涉及大豆、玉米等品种基因改良、培育研究;排名第2的是中国农业科学院(118件),专利主要涉及某一特定基因的作用以及通过基因编辑改良植物生长特性的方法等;排名第3的是中国科学院(98件),专利主要涉及基因编辑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5.文本聚类分析
利用PatSnap系统进行文本聚类分析表明,全球植物新品种领域基因编辑相关专利的主要技术关键词包括基因工程、组合物、基因组、突变体、核苷酸序列、转基因、植物细胞、蛋白质、氨基酸、生物技术、植物基因组、CRISPR、启动子、编码基因、靶位点等(图8)。
6.高被引专利分析
对全球植物新品种基因编辑相关专利进行法律状态分析表明,其中仍然有效的发明授权专利共778件,再对这些专利进行被引数量分析,被引数量排名第1的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布罗德研究所于2012年申请并于2017年在美国获得授权的专利“US9840713B2”(被引122次),发明名称是“用于序列操纵的CRISPR-CAS组分系统、方法以及组合物”。排名第2的是美国陶氏益农公司2006年申请并于2014年获得授权的专利“US8921112B2”(被引22次),发明名称是“优化的非常规锌指蛋白”。排名第3的是美国哈弗大学于2012年申请并于2018年获得授权的专利“US10465176B2”(被引15次),发明名称是“用于基因编辑的CAS变体”。这3件专利均在全球许多国家进行了专利布局。(李博)
资料来源 林业知识产权动态2023年第5期
PDF文件
浏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