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sjly202400111
日期 20240925
标题 戈壁熊的守护者:中蒙自然保护合作项目保护全球珍稀濒危物种
年份 2024
学科分类 220.35;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
作者 金崑
关键词 蒙古国 中国 戈壁熊 蒙古国戈壁熊技术援助项目 保护区
主要内容
截至2024年8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实施的中国首个野生动物保护技术援外项目——“蒙古国戈壁熊技术援助项目”圆满完成。对此,本期《世界林草动态》(以下简称《动态》)特邀项目执行负责人金崑研究员围绕项目实施情况及实践经验,就我国如何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在野生动物保护等自然生态领域的合作分享心得、建言献策。
《动态》:戈壁熊对于蒙古国有何重要意义?目前生存现状如何?濒临灭绝的原因有哪些?
金崑:戈壁熊(Ursus arctos gobiensis)是棕熊的一个亚种或类群,是世界上唯一生活在沙漠、戈壁地带的熊类,仅分布于蒙古国阿尔泰省和巴彦洪戈尔省的大戈壁保护区A区,已知现存数量极少,且极度濒危。大戈壁保护区A区与我国新疆、甘肃和内蒙古地区接壤,占地4.5万km2。1953年,蒙古国政府制定法律禁止猎杀戈壁熊。2012年出台的《蒙古国动物法》将其列为濒危物种。研究成果显示,截至2013年,上述地区仅生存着20余只戈壁熊。戈壁熊保护对于极度濒危物种拯救、蒙古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示范作用。拯救戈壁熊,对于其他伴生物种也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对于维持荒漠生态系统生态安全也具有重要意义。蒙古国政府已于2023年12月宣布,戈壁熊为蒙古国国宝,同时正在探讨确立全国性“戈壁熊日”的可行性。
戈壁熊体型相对较小,主要以植物和植物果实为食,在每年11月中旬到次年的3月中旬冬眠,以应对冬季严酷的自然条件。戈壁熊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其栖息地位于中亚极度干旱的沙漠戈壁地区,降水量极少,夏季极端温度达40℃,地表温度高达70℃,大风天气一年超200天,饮用水非常稀缺。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干旱事件频发,且强度加大。戈壁熊生活的沙尔呼斯太山脉最近连续3年没有降雨,加之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栖息地生境恶化等原因,戈壁熊生存条件愈发严峻。高温、缺水、少食严重威胁着它们的生存。虽然现如今蒙古国对戈壁熊的保护程度有所加强,但种群数量稀少导致的种群基因多样性不高影响了其种群数量增长。另外,戈壁熊2年才产一次仔,一次一般也仅为1只,再加上幼崽的成活率较低,导致戈壁熊数量增长较慢。
《动态》:我们了解到,“蒙古国戈壁熊技术援助项目”是中国政府首个野生动物保护技术援外项目,作为项目执行负责人,您能介绍一下该项目启动的背景吗?
金崑:2013年10月,作为“一带一路”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拯救跨国极度濒危物种的典型范例,戈壁熊保护合作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国战略伙伴关系中长期发展纲要》。2016年9月,受中国商务部、原国家林业局(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委托,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党委书记周霄羽带队赴蒙古国实地考察援助戈壁熊保护技术项目的可行性。2017年底,该项目由商务部正式立项。2018年4月18日,中蒙两国政府正式签订“蒙古国戈壁熊技术援助项目”实施协议。这是中国政府首个野生动物保护技术援外项目,由商务部国际经济合作事务局负责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由原国家林业局推荐,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具体执行,旨在保护蒙古国“国熊”——戈壁熊及其生存环境,项目负责人为中国林科院肖文发研究员和森环森保所金崑研究员。根据协议,中方将提供技术和管理等支持,帮助蒙方保护濒危珍稀动物戈壁熊。
协议约定,中方将提供无偿援助资金,在蒙古国大戈壁保护区A区开展为期3年的戈壁熊技术援助项目。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将充分发挥自身在野生动植物保护、生态学研究、自然保护地管理等方面的平台和人才资源优势,为在蒙古国开展的戈壁熊栖息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栖息地食用植物种群动态研究、栖息地生物多样性监测、戈壁熊种群数量研究、保护区技术和管理人员培训、保护区专用设备提供、野外补食等提供技术援助与支持。我国在野生动物保护技术、装备、方法等领域的研发与应用已较为成熟,同时这些技术也正是蒙古国戈壁熊保护所急需。另外,通过合作保护戈壁熊,中方也将向蒙方学习野生动物保护经验,促进双方的交流互鉴。
《动态》:在执行跨国科研合作项目时,您和您的团队遇到了哪些困难及挑战,又是如何克服的?
金崑:2018年8月起,作为项目实施单位,中国林科院多次派出动植物学家同蒙古国科学院的专家一起到大戈壁保护区A区,共同开展野外作业,交流野保技术、经验和心得。蒙古国戈壁熊栖息地自然条件恶劣,春季大风、沙尘暴频繁,冬季严寒,夏季高温,极端干旱。中蒙专家团队在A区最长曾连续工作20多天,其间耗尽了带入A区的饮用水,不得不在戈壁上寻找勉强可以饮用的水源。
新冠疫情是项目执行期间的最大挑战。受疫情影响,2020年1月—2022年6月,中方专家组未能前往蒙古国,但为了保障项目顺利实施,中方专家克服重重困难,主动采取线上协调等灵活机动策略,请蒙方人员按需完成指定的野外任务。例如,请蒙方采集戈壁熊毛发,通过中蒙两国相关政府部门审批同意后,邮寄到中国北京,再由遗传学专家提取和检测戈壁熊的DNA,确认戈壁熊个体数量。在严峻的新冠疫情形势下,中蒙双方团队一次次克服困难,如期完成了既定任务,使野外监测和调查研究任务得到保障,并在戈壁熊冬眠前后的野外食物匮乏期间对其进行了适当补食,确保了戈壁熊种群的生存安全。
《动态》:据了解 “蒙古国戈壁熊技术援助项目”历时近6年,并已于2024年8月顺利结项并通过验收。您能介绍一下项目实施进展情况以及取得了哪些成果吗?对于蒙古国的生态环境以及全球生物多样性有何重要作用?
金崑:“蒙古国戈壁熊技术援助项目”作为“一带一路”自然保护合作旗舰项目之一,在拯救全球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促进了与蒙古国的互学互鉴。通过中蒙两国的合作,?戈壁熊的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戈壁熊的数量增加,已?从2013年的20余只增加到2022年的52只。?这是一个显著成就,不仅体现了国际合作在保护濒危物种方面的有效性,?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此外,?这一合作还加深了中蒙两国在野生动物保护领域的技术交流,两国相关学者?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为未来继续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该项目覆盖了蒙古国大戈壁保护区A区内1.8万km2戈壁熊分布的核心区域,实现了史上第一次对大戈壁保护区A区戈壁熊栖息地全覆盖监测。通过培训保护区技术和管理人员,提供技术援助以及专用设备、设施和物资等,开展栖息地质量评价、生物多样性监测、栖息地改善和种群数量研究等工作,全方位支持了蒙古国实施戈壁熊的拯救与保护,为戈壁熊的生存和繁衍创造了更好的条件。这些努力不仅有助于戈壁熊这一濒危物种的保护,?也对蒙古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了积极贡献。?
截至2024年8月,戈壁熊及其伴生动物多样性监测、生境质量评价、栖息地模型构建、地理信息系统构建、戈壁熊主要食源植物的种群动态变化、戈壁熊栖息地主要植物资源以及戈壁熊种群数量研究等工作均已基本完成。经双方专家建议,蒙方在戈壁熊分布的3个绿洲适当增加了14处补食点和6处人工水源地,增加了戈壁熊栖息地连通性和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促进了戈壁熊种群增长。
通过该项目的有效实施,实现了戈壁熊种群及栖息地动态监测,更新了戈壁熊种群数据,初步建立了较为系统的戈壁熊栖息地动植物和环境监测体系,取得大批极其珍贵的戈壁熊栖息地生态环境本底数据和生物多样性数据,为后期深入研究戈壁熊种群生态和行为生态以及进一步制定戈壁熊及其栖息地保护管理措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动态》:我们看到“蒙古国戈壁熊技术援助项目”取得了突出的成效,有效促进了戈壁熊种群的恢复性增长。未来,中蒙双方将如何持续保护戈壁熊或其他濒危野生动物物种?
金崑:自2018年“蒙古国戈壁熊技术援助项目”启动实施以来取得突出成效,获得了蒙古国政府的赞赏。中蒙两国专家通过对戈壁熊及其栖息地开展一系列合作研究,摸清了本底情况,建立了栖息地地理信息系统,构建了相关预测模型,提高了保护区技术和管理人员的科研能力和巡护水平,保障了食物匮乏期对戈壁熊的适当补食,通过建立适当的补食点和饮水点有效改善了戈壁熊栖息地的连通性和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使其种群数量得以恢复性增长,这些经验也有助于沙漠戈壁其他濒危物种的保护。通过生态援外项目也有效彰显了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担当。
2022年6月1日,蒙古国自然环境与旅游部部长巴特额尔登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就曾表示,戈壁熊种群数量的增长离不开中国政府的帮助。蒙古国大戈壁保护区A区管理局局长巴雅尔巴特在接受我国人民日报社国际部采访时也曾表示:“蒙古国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成员国,负有保护濒危戈壁熊的义务。中国援助项目不仅帮助蒙古国保护戈壁熊及其生存环境,也有助于研究和保护戈壁沙漠中的其他稀有甚至濒临灭绝物种。”
保护珍稀物种是人类的责任,保护戈壁熊也是如此。为了保护戈壁熊这一独特物种,国际社会积极参与其中。然而,戈壁熊仍然面临着许多威胁,包括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和栖息地减少等问题。为此,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保护意识,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来持续保护戈壁熊及其生存环境,继续推动极度濒危物种拯救保护工作的开展,以确保戈壁熊这一独特物种能够继续在蒙古的大漠中生生不息,成为沙漠中的永恒之光。未来,在中蒙两国政府部门指导和支持下,双方专家和工作团队将以戈壁熊保护项目为引领,争取拓展更广泛的野生动物物种保护互利合作。
《动态》:近年来,中国林科院一直致力于开展对发展中国家的林业科技援外工作,积极推动中国林草技术“走出去”。作为中国政府首个野生动物保护领域的技术援外项目,您和您的团队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积累了哪些援外经验?您认为应如何有效发挥我国林草技术在国际合作方面的优势,展现中国生态援外大国担当,增强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响力?
金崑:结合我所主持承担的科技部第三次新疆科考项目“新疆自然保护地调查与国家公园潜力区科学考察”,我们首次发现戈壁熊在我国新疆哈密市伊吾县(与蒙古国大戈壁保护区A区接壤)有分布。下一步,我们建议在新疆伊吾县及周边地区进一步开展戈壁熊种群和栖息地、生态廊道调查,进一步确认其在我国的分布情况,继续加强栖息地保护,与蒙古国大戈壁保护区A区开展戈壁熊、野骆驼、雪豹等珍稀濒危物种的跨国联合保护。
在“蒙古国戈壁熊技术援助项目”执行过程中,商务部国际经济合作事务局、我驻蒙使馆、国家林草局国际合作司、野生动植物保护司以及中国林科院对项目的顺利进行给予了全程指导,这是项目得以顺利完成的根本保障。此外,蒙古国自然环境与旅游部的支持、中蒙双方专家以及中方专家与蒙古国大戈壁保护区A区管理局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密切配合和友好合作对于项目的完成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中蒙双方专家互学互鉴,不仅推动了戈壁熊拯救工作,也建立了深厚友谊。这一项目从2016年可研开始至2024年项目结束,培养和锻炼了一支肯于吃苦、勇于完成任务,业务上、政治上、国际合作事务上靠得住的技术援外专业队伍。中蒙两国山水相依,我国与蒙古国在濒危物种跨境保护合作上有进一步拓展空间。
作为林草人,我们将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续加强中蒙野生动物保护国际合作,践行“维护全球生命共同体”。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带一路”战略思想蕴含的“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与蒙方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互学互鉴,继续为中蒙戈壁熊及野骆驼、雪豹等其他跨境濒危物种保护合作贡献力量,同时通过戈壁熊等珍稀物种保护合作,推动中蒙两国林草工作者生态保护合作和友好交往。(金 崑)
资料来源 世界林草动态,20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