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zgly0000406272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洛川黄土剖面末次冰期间冰段弱古土壤(L1SS1)分子化石及其古植被与古环境
作者
杨明生
张虎才
雷国良
张文翔
樊红芳
常凤琴
牛洁
陈玥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母体文献
第四纪研究
年卷期
2006,26(6)
页码
976-984
年份
2006
分类号
Q914
S151
关键词
洛川黄土剖面
末次冰期间冰段
分子化石
古植被与古环境
文摘内容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连续取样的洛川黄土剖面弱古土壤层(L1SS1)和相邻黄土层(L1LL1, L1LL2)的分子化石进行了检测, 获得正构烷烃、正烷基-2-酮和酰胺等种类众多、丰度较高的分子化石。W草/植=nC31/(nC27+nC29+nC31), W木/檀=(nC27+nC29)/(nC27+nC29+nC31)和W木/草=(nC27+nC29)/nC31记录了草本与植被、木本与植被、木本与草本比例变化规律的古植被信息。检测样品的CPI值为5.60—11.50, 地质作用影响较小; 通过磁化率、粒度和分子化石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认为磁化率、粒度记录了环境变化及主要气候事件(相关系数达-0.81); 而分子化石能较好地反映古植被变化。当气候环境由干冷向温湿变化、水热配置条件改善时, 植被变化响应较迅速; 当环境恶化、转向干冷时, 响应较弱或滞后, 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植被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的结果。整个研究剖面段样品以nC31为主峰的高碳数优势, 分子化石表明末次冰期间冰段洛川地区(黄土高原)发育草本植被而没有出现以森林为主的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