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辽河三角洲河口芦苇沼泽湿地植被固碳潜力



编号 zgly0001548029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辽河三角洲河口芦苇沼泽湿地植被固碳潜力

作者 陈吉龙  何蕾  温兆飞  寥华军  王炳亮  崔林林  李国胜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调查局滨海湿地生物地质重点实验室 

母体文献 生态学报 

年卷期 2017年16期

年份 2017 

分类号 Q948.1 

关键词 固碳潜力  净初级生产力  人工灌溉  芦苇沼泽  辽河三角洲 

文摘内容 增加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是一种有效应对CO2浓度升高的措施。河口湿地是一类特殊的陆地生态系统,是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研究河口湿地的固碳潜力对准确评估河口湿地碳汇、发挥和提高湿地固碳功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调查和数值模型,量化研究了辽河三角洲河口沼泽湿地的植被固碳潜力。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将植被的固碳潜力分为湿地演替、人工灌溉苇田和气候变化的潜力。研究结果表明辽河三角洲河口沼泽湿地植被具有很高的固碳潜力,翅碱蓬(Suaeda pterantha)群落扩张每年可递增固碳潜力0.053—0.07Gg C,滩涂转变为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沼泽每年可递增固碳潜力0.07Gg C,芦苇、獐毛草甸(Aeluropus sinensis)演替为芦苇沼泽的固碳潜力为17.2 Gg C/a,通过灌溉管理措施,芦苇沼泽的固碳潜力为474.6—544.6 Gg C/a。根据未来气候变化情景和预测结果,到2030年、2050年、2100年,芦苇沼泽湿地的固碳潜力分别为576.9—655.1Gg C/a,603.3—684.1Gg C/a,680.9—769.4Gg C/a,其中由人工灌溉苇田的潜力最大。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