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抚仙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分布及其影响因子



编号 zgly0000607982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抚仙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分布及其影响因子

学科分类 220.1060;森林生态学

作者 潘继征  熊飞  李文朝  柯凡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江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母体文献 生态学报 

年卷期 2009,29(10)

页码 5376-5385

年份 2009 

分类号 Q145  Q948.8 

关键词 藻类  群落结构  空间分布  环境因子  深水湖泊 

文摘内容 云南抚仙湖是我国典型的高原深水湖泊,为揭示该湖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对生态系统变化的响应,2005年6~7月对浮游植物及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调查期间共采集浮游植物80种,隶属于7门32科56属,以绿藻、蓝藻和硅藻为主,种类数绿藻(46.0%)〉蓝藻门(25.0%)〉硅藻门(15.0%),密度绿藻(61.6%)〉硅藻(16.1%)〉蓝藻(9.1%)。群落平均密度为87.58×10^4ind./L,转板藻(Mougeotiasp.)占绝对优势,其相对密度为35.9%。在水平分布上,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北区大于南区(P〈0.05),沿岸区大于湖心区(P〈0.01)。在垂直分布上,浮游植物分层明显,主要分布在0~30 m水层,不同水层绿藻均占绝对优势。环境分析表明:抚仙湖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主要受营养盐的影响,而垂直分布主要受物理因子的影响。不同时期的调查结果比较表明,抚仙湖浮游植物种类数和密度呈增长趋势,与水体营养水平升高有关。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大型丝状藻类转板藻发展成为绝对优势种,与其较强的竞争优势及太湖新银鱼摄食引发的下行效应有关。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