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不同株行距配置对夏大豆群体结构及光截获的影响



编号 zgly0000646127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不同株行距配置对夏大豆群体结构及光截获的影响

作者 周勋波  杨国敏  孙淑娟  陈雨海 

作者单位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母体文献 生态学报 

年卷期 2010(3)

页码 691-697

年份 2010 

分类号 S792.390.5  S512.1 

关键词 夏大豆  群体结构  光截获  光能利用率 

文摘内容 以田间试验(2006—2007年)为基础,分析了地上部干物质、叶面积指数(LAI)、光合有效辐射(PAR)、光能利用率和植株形态指标变化特征,夏大豆‘鲁豆4号’(Glycine maxcv.Ludou 4)在同一密度(3.09×105株/hm2)下设5种株行距配置方式,即行距×株距分别为18 cm×18 cm(A)、27 cm×12 cm(B)、36 cm×9 cm(C)、45 cm×7.2 cm(D)、54 cm×6 cm(E)。结果表明,大豆在生育期间干物质变化因株行距不同而产生差异,2006和2007生长季的各处理干物质分别在播种后第70天和90天达到最高,播种后第80天和100天时,A处理比E处理分别高21.6%和34.0%; 不同层次干物质积累重心随行距加大有上移趋势。各处理LAI随行距扩大、株距减少有下降趋势,其中,A和B处理LAI表现较稳定,LAI相对较高且时间较长。光能利用率随行距加大有降低趋势,A和B处理显著高于E处理(P〈0.05)。夏大豆在不同株行距配置下,株粒数、百粒重与产量相关系数分别为0.941*和0.926*(2006年),0.995*和0.892*(2007年),随行距变小PAR透射率降低、截获率和光能利用率上升而产量增加,A和B处理产量显著高于E处理(P〈0.05)。说明夏大豆在雨养农业条件下,植株相对均匀分布可改善群体结构和增强光截获,进而提高群体光能利用率和产量。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