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zgly0000402933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胚胎脊髓干细胞移植联合神经生长因子对成鼠损伤脊髓结构和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单位
大庆市第四医院骨外科
海林市柴河林业局职工医院
大庆市第四医院儿科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放射科
母体文献
中国临床康复
年卷期
2006,10(17)
页码
1-3
年份
2006
分类号
R394.2
关键词
干细胞
神经生长因子
脊髓损伤
功能恢复
文摘内容
目的: 将胚胎脊髓干细胞移植及神经生长因子联合应用于实验性脊髓损伤大鼠, 观察二者联用对损伤脊髓结构和功能恢复的干预。
方法: 实验于2003-05/2004-02在大庆市第四医院骨科完成。选取健康8月龄SD雄鼠2只, 雌鼠4只, 同笼过夜, 次晨观察雌鼠, 发现鼠精子者确定为孕鼠并记为妊娠0d, 取胚鼠6只作为供体。另选取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50只, 随机分为5组: 神经生长因子+胚胎脊髓干细胞组、神经生长因子组、胚胎脊髓干细胞组、模型对照组、空白对照组, 10只/组。其中神经生长因子+胚胎脊髓干细胞组、胚胎脊髓干细胞组大鼠作为受体。①除空白对照组外, 其余各组均建立T12脊髓右半切损伤动物模型。②孕鼠于妊娠14d麻醉后暴露子宫, 手术显微镜下取出胚鼠, 剪去头尾, 移取长约3mm的胚胎脊髓, 浸泡于2000Bu/mL神经生长因子液后, 立即分别移植入神经生长因子+胚胎脊髓干细胞组及胚胎脊髓干细胞组刚完成的急性脊髓右半切损伤部位。神经生长因子+胚胎脊髓干细胞组、神经生长因子组均在蛛网膜下腔插入内径0.6mm、外径1mm的导管, 固定后于术后每天经导管给予神经生长因子500Bu。连续2周。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不给予任何治疗。③术后观察各组动物的一般状态及运动功能变化。Bieschowsky还原银染色法对神经纤维进行病理观察, 并对各组损伤区脊髓横断面神经纤维数进行统计。
结果: 实验选取SD大鼠50只, 术后1周内死亡11只, 除空白对照组未死亡外, 模型对照组死亡2只, 其余3组各死亡3只。①术后不同时间各组大鼠的一般状态: 空白对照组在手术前后均未出现尿便异常情况。神经生长因子+胚胎脊髓干细胞组、神经生长因子组、胚胎脊髓干细胞组、模型对照组大鼠术后1周内均出现尿便失禁, 模型对照组死亡2只, 其余3组各死亡3只; 术后2周有18只大鼠排尿排便功能逐渐恢复, 神经生长因子+胚胎脊髓干细胞组7只, 神经生长因子组4只, 胚胎脊髓干细胞组5只, 模型对照组2只; 术后8周有20只大鼠排尿排便功能已完全恢复, 神经生长因子+胚胎脊髓干细胞组7只, 神经生长因子组5只, 胚胎脊髓干细胞组6只, 模型对照组2只。②术后不同时间各组大鼠的运动功能改变: 空白对照组在手术前后感觉运动功能无异常改变。神经生长因子+胚胎脊髓干细胞组、神经生长因子组、胚胎脊髓干细胞组、模型对照组建立T12脊髓右半切损伤模型后, 大鼠右后肢运动功能全部消失, 左后肢出现感觉障碍; 术后8周时神经生长因子+胚胎脊髓干细胞组有6只大鼠出现刺激左后肢的逃避反应, 但右后肢运动功能未见改善; 胚胎脊髓干细胞组有4只大鼠对左后肢痛觉刺激出现逃避反应。神经生长因子组、模型对照组大鼠右后肢常处于拖行状态, 感觉与运动功能均无改善。③术后8周各组组织病理染色观察结果: 神经生长因子+胚胎脊髓干细胞组与神经生长因子组、胚胎脊髓干细胞组、模型对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7.6±4.3), (4.31±0.5), (14.2±1.6), 0, P〈0.05)。
结论: 胚胎脊髓干细胞为宿主脊髓损伤区提供了优良的微环境及支持引导作用, 并通过自身的分化再生与宿主神经元形成广泛联系, 同时产生更多的神经营养因子, 与胚胎脊髓干细胞移植联合应用可协同促进宿主脊髓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