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小麦非叶器官的光合特性及其对籽粒产量的贡献



编号 zgly0001660570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小麦非叶器官的光合特性及其对籽粒产量的贡献

作者 冯波  李华伟  王法宏  孔令安  张宾  王宗帅  李升东 

作者单位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母体文献 植物生理学报 

年卷期 2019年01期

年份 2019 

分类号 S512.1 

关键词 小麦  非叶光合器官  光合特性  贡献 

文摘内容 以旗叶为对照,比较研究了小麦(Triticum aestivum)叶与非叶器官(穗、穗下节间、旗叶鞘)的光合生理以及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结果表明:灌浆初期和中期,小麦穗下节间的叶绿素含量与旗叶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穗和旗叶鞘。灌浆后期,不同光合器官叶绿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穗下节间、旗叶鞘、旗叶和穗。灌浆初期时叶片的群体光合速率占对照总群体光合的48.5%~50.0%,穗为29.5%~33.2%,穗下节间为12.2%~12.6%。灌浆中期,叶片的群体光合占比下降至42.9%~45.7%,穗提高至32.1%~34.4%。非叶光合器官中的RuBPCase和PEPCK活性在整个灌浆期都高于旗叶,且灌浆中期时穗部的PEPCK活性较灌浆初期时升高,而其他光合器官的PEPCK活性降低。穗下节间的ΦPSII显著大于旗叶,穗的Fv/Fm和ΦPSII均低于旗叶。穗部和叶片是籽粒产量的主要贡献者,其中,叶片的贡献为42.41%~44.97%,穗为17.77%~47.36%。研究结果将为小麦高产栽培的群体调控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