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zgly0000311007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采石场废弃地的早期植被与土壤种子库
学科分类
220.1060;森林生态学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母体文献
生态学报
年卷期
2003,23(7)
页码
1305-1312
年份
2003
分类号
Q948
关键词
废弃采石场
自然植被
土壤种子库
文摘内容
调查了广州市白云山地区一个弃置2a的大型采石场的排土场、采石坑以及原用作破碎加工石料和成品贮运的平台等的土壤种子库和自然植被。这些废弃地的基质毫无结构, 质地亦极端, 排土场60%的颗粒直径小于1mm, 碎石平台则主要由散落的碎石、石粉组成, 粒径大于5mm占50%以上。3种类型废弃地的养分元素含量都很低, 水溶性氮和磷含量分别为0.74~1.43mg·kg^-1和0.032~0.053mg·kg^-1。3种废弃地在植被自然发生的程度及土壤种子库种子含量上也差异很大。排土场表面极不稳定。大大小小水蚀沟分布其上.水蚀和水土流失严重.基本上没有植物定居.土壤种子库接近零(所有样品只检测到两种植物各1株幼苗, 换算成种子库的大小约当33粒·m^-2); 采石坑废弃地的自然植被较好, 发展成以湿生植物为主的郁闭草地.边坡较为干旱而以禾草类为主, 盖度亦达100%, 水环境的多样性促进了植物种类的多样性.计有13科30属31种植物, 土壤种子库的种子含量为193±46粒·m^-2, 有6个种; 碎石贮运平台废弃地由于经车辆的反复辗压.表面异常坚实, 废弃后早期只有在周边较疏松处及偶然出现的裂缝中有植物生长, 总植被盖度小于10%, 种类也较少, 只有4科9属9种, 然而其土壤种子库却是最大的, 达到1390粒/m^2, 由15种植物种子组成.这可能是由于来自种子雨的种子与不断散落的碎石、石粉混合积存, 而坚实的地表又不利于种子萌发, 以至较多的种子被保存于土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