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白暨豚种群数量及资源保护



编号 zgly0001071492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白暨豚种群数量及资源保护

作者 林克杰  陈佩薰  华元渝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母体文献 生态学报 

年卷期 1985年01期

年份 1985 

关键词 白鱀豚  种群数量  道约  种群结构  王家渡  再生产能力  壮年期  年龄结构  江苏太仓  资源保护 

文摘内容 为了了解长江中白鱀豚的分布状况及种群数量,从1978年至1983年1月止,先后9次在长江中、下游(宜昌至南通)的干流进行了白鱀豚的生态考察,并到汉江和鄱阳湖、洞庭湖等水域查访有无白鱀豚活动的情况,依据考察所得资料,对长江白鱀豚群体的数量作了初步剖析。 通过考察,到1983年初为止,中游最上是在湖北枝城,约距长江口1,613公里的江段和下游最下是江苏太仓浏河口距长江口24公里的江段都有白鱀豚的活动。白鱀豚种群约156头,20个群体,分布在长江中、下游的17个江段里,在安庆一黑砂洲南水道约170公里及嘉鱼—王家渡水道约80公里的两个江段里生活着较多的个体。根据雌、雄自鱀豚体长与年龄关系式的速度变化曲线,白鱀豚的个体发育阶段可分为:幼龄期(胎儿—雄性4龄,雌性5龄),壮年期(雄性5龄—12龄,雌性6龄—13龄),成年期(雄性13龄,雌性14龄至20龄)和老年期(20龄以上雌雄个体)4个龄期。白鱀豚种群的年龄结构是一个基部较窄,顶部相对宽的锥体,显然是一个生产较差的种群。 近些年来,由于人类对江河的开发利用,使得白鱀豚种群的补充能力和再生产能力都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分析白鱀豚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1)食物条件的变化;(2)有害渔具对白鱀豚的杀伤;(3)航运业务对白鱀豚的误伤;(4)群众缺乏保护珍贵动物的知识而?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