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秦岭中幼林龄华北落叶松针叶与土壤的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编号 zgly0001503404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秦岭中幼林龄华北落叶松针叶与土壤的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作者 牛瑞龙  高星  徐福利  王渭玲  王玲玲  孙鹏跃  白小芳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母体文献 生态学报 

年卷期 2016年22期

年份 2016 

分类号 S791.22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  秦岭  华北落叶松  针叶  土壤 

文摘内容 为探究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物质循环规律与养分元素的分配格局,将华北落叶松针叶和土壤结合起来,以秦岭地区7年(7a)、12年(12a)、22年(22a)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综合探究中幼林龄华北落叶松针叶和土壤的C、N、P含量及C∶N∶P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林龄间土壤C和P含量的差异显著,7a和12a的C和P含量显著高于22a的,N含量差异不显著,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C、N、P均呈下降趋势;22a土壤的C∶P和N∶P显著高于7a和12a,说明随着林龄增加,P限制了人工林正常的生长发育,C∶N在林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不同林龄针叶C差异不显著,N和P差异显著,N和P含量在中龄林中最高;22a针叶的C∶N和C∶P均表现为显著下降,3种林龄华北落叶松针叶的N∶P在6.8—9.3之间,说明幼、中林龄华北落叶松主要受N的限制;华北落叶松针叶和土壤的C、C∶N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P、C∶P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N、N∶P之间相关性不显著。中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P元素含量低,主要是通过养分的再吸收来满足植株的生长需求,而非通过吸收土壤养分。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