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基于秸秆还田条件下的黄灌区稻旱轮作土壤硝态氮淋失特征研究



编号 zgly0001569208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基于秸秆还田条件下的黄灌区稻旱轮作土壤硝态氮淋失特征研究

作者 杨世琦  韩瑞芸  王永生  刘汝亮  谢晓军  杨正礼 

作者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农业部农业环境与气候变化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CERN综合研究中心  宁夏农林科学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 

母体文献 生态学报 

年卷期 2017年09期

年份 2017 

分类号 S153 

关键词 秸秆还田  黄灌区  稻旱轮作  土壤硝态氮  淋失 

文摘内容 宁夏引黄灌区农田面源污染较为严重,区内大部分排水沟水质为劣Ⅴ类,其主要污染物硝态氮与铵态氮。设置常规施肥(CK)、常规施肥条件下施用4500kg/hm~2(T1,半量还田)和9000 kg/hm~2(T2,全量还田)秸秆3个处理。利用树脂芯法吸附10、20、30、60、90cm土层的硝态氮流失量。2009—2013年的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够减少土壤30cm土层的硝态氮淋失。与对照硝态氮淋失量(15.76 kg/hm~2)相比,T1(13.76 kg/hm~2)与T2(13.74 kg/hm~2)均达到显著差异(P<0.05),淋失量分别减少12.71%和12.84%,T1与T2没有达到显著差异。秸秆还田对土壤硝态氮淋失的影响效应主要体现在30cm土层处,10、20、60与90cm土层处的处理与对照都没有达到显著差异。秸秆还田提高了30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与土壤总氮,与对照(13.78 g/kg)相比,T1与T2土壤有机质分别提高0.89 g/kg和1.24 g/kg;试验结束后,对照、T1和T2的总氮是达到0.64、0.66和0.69 g/kg,与对照相比,处理分别提高了2.76%和6.83%。秸秆还田有助于作物增产,T1与T2的水稻平均增产9.24%和10.37%,小麦增产10.11%和11.51%。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