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应用Le Bissonnais法研究黄土丘陵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编号 zgly0000679092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应用Le Bissonnais法研究黄土丘陵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学科分类 220.20;森林培育学

作者 郭曼  郑粉莉  安韶山  刘雨  王彬  Frederic  Darboux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母体文献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年卷期 2010,8(2)

页码 68-73

年份 2010 

分类号 S714.7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Le  Bissonnais法  黄土丘陵区 

文摘内容 以黄土丘陵区森林草原过渡带燕沟流域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6种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 应用Le Bissonnais(LB)法测定了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 对比分析了LB法3种处理的测定结果与传统湿筛法(Yoder)的差异性。结果表明: 在LB法3种湿润处理下, 快速湿润处理(FW)对土壤团聚体结构的破坏程度最大, 处理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以0.05~0.5mm为主; 慢速湿润处理(SW)对团聚体的破坏程度最小, 处理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主要以〉2mm团聚体为主; 而预湿后扰动处理(WS)对团聚体的破坏程度介于FW和SW之间, 处理后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比较均匀。说明该区土壤团聚体破坏的主要机制是土壤孔隙中的气泡爆破产生的消散作用。退耕100a期间, 植被群落由1年生草本(4a)-多年生灌草(16a)-半灌木(29a)-灌木(55a)-乔木(100a)方向演替过程中,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由小粒径向大粒径方向转变, 土壤结构趋于稳定。LB法3种处理中, FW处理与SW处理所测得〉0.5mm团聚体含量和平均重量直径与土壤有机质和物理性黏粒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而WS处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说明土壤有机质和物理性黏粒主要影响消散和黏粒膨胀引起的崩解作用, 而对机械干扰引起的团聚体破坏无明显影响。LB法3种处理中, 慢速湿润方法所获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更接近湿筛法, 适宜于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测定。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