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次降雨过程中北京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流失特征



编号 zgly0001529439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次降雨过程中北京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流失特征

作者 史佳良  王秀茹  李淑芳  李宁 

作者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母体文献 水土保持学报 

年卷期 2016年05期

年份 2016 

分类号 S157 

关键词 土壤养分流失  土地利用方式  北京市 

文摘内容 研究了次降雨过程中北京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草地、农田、林地和果园)土壤养分流失特征。结果表明:(1)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地表径流量的变化均随着降雨时间的增加呈对数变化趋势,在同一降雨时间内,地表径流量均表现为草地>农田>林地>果园。(2)草地泥沙流失量随降雨历时变化幅度较大,在降雨后期出现陡增陡降的变化趋势,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泥沙流失量的增加变化幅度较小;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泥沙流失量大小顺序为:草地>农田>林地>果园。(3)草地和农田地表径流量显著高于林地和果园(P<0.05),地表径流量和壤中流均表现为:草地>农田>果园>林地;从壤中流总量变化特征来看,草地和农田产生的壤中流显著高于林地和果园(P<0.05)。(4)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泥沙积累量均随降雨历时而呈指数的变化趋势。(5)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水相氮磷流失量、泥沙氮磷流失量和氮磷流失总量均表现为:草地>农田>果园>林地。(6)降雨径流过程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磷的流失是以侵蚀泥沙相为主,氮素的流失以径流水相为主。(7)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降雨前期土壤全氮和全磷含量大小基本表现为:草地>农田>林地>果园,泥沙N和P含量比雨前土壤表层N和P含量有所增加,说明侵蚀泥沙对N和P具有一定的富集作用,并且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侵蚀泥沙对P的富集高于对N的富集,综合比较可知,草地侵蚀泥沙富集养分的能力最高。(8)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泥沙量与侵蚀泥沙中全氮和全磷含量均存在显著或者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与土壤全氮和全磷含量存在不同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较低),说明侵蚀泥沙量的增加会引起泥沙中养分含量不同程度的增加效应,并且草地和农田侵蚀量与养分含量的相关系数高于林地和果园。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