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zgly0001585161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覆盖类型转换趋势
作者
范泽孟
张轩
李婧
岳天祥
刘纪远
孙晓芳
香宝
匡文慧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
母体文献
地理学报
年卷期
2012年12期
年份
2012
分类号
X36
关键词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土地覆盖转换方向判别指数
变化趋势
中国
文摘内容
国家为了防止生态系统恶化、保护自然栖息地及其生物多样性,到2010年底已建立2588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149.44×106hm2,超过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5%。土地覆盖变化作为导致生物多样性变化的首要因素,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本文选取18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4.71×106hm2,占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29.9%,全国陆地面积的4.7%,根据各保护区的生态系统特征和主要保护对象,将其划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珍稀动物、珍稀植物、地质和古生物遗址、以及荒漠生态系统7类自然保护区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按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北及西南6个大区对其进行空间分析。论文构建土地覆盖类型转换方向判别指数模型,运用生态多样性模型和斑块连通性模型,对各大区内各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的土地覆盖转换趋势进行计算。结果显示,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2005年时段内,18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土地覆盖转换强度整体呈减缓趋势,西南地区的平均转换强度最大,而华东地区的平均转换强度最小。在各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除了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外,其他各类型保护区的土地覆盖都存在逆向转换,但逆向转换速率总体呈减缓趋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土地覆盖逆向转换的速度平均为0.16%/10a减少,其土地覆盖景观格局相对于缓冲区的和实验区更为稳定。生态多样性指数和斑块连通性指数模型计算显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覆盖景观格局的生态多样性和斑块连通性在1995-2005年总体呈上升趋势。另外,各大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非保护区的土地覆盖转换强度对比显示,保护区土地覆盖转换强度整体上小于非保护区的土地覆盖转换强度。总之,分析结果表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土地覆盖转换处于良性变化趋势,尤其是在1995-2005年期间,保护区内的土地覆盖类型及分布逐渐趋于正向转换和稳定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