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不同轮耕方式对旱作区土壤容重、水分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编号 zgly0001634751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不同轮耕方式对旱作区土壤容重、水分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作者 贺建华  王平  陈娟  王国宇 

作者单位 兰州市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母体文献 土壤通报 

年卷期 2018年02期

年份 2018 

分类号 S152  S513 

关键词 轮耕  春玉米  连作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文摘内容 探索不同耕作方式对春玉米旱作田土壤容重、土壤水分、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为试区玉米高产、水分高效持续利用型耕作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于2014~2016年在兰州市榆中县清水驿乡孟家山村玉米田开展连续免耕(NT)、连续深松(ST)、连续翻耕(PT)、深松、免耕及深松轮耕(ST/NT/ST)、免耕、免耕和深松轮耕(NT/NT/ST)、翻耕、免耕及翻耕轮耕(PT/NT/PT)、翻耕、免耕及深松轮耕(PT/NT/ST)和深松、翻耕及深松轮耕(ST/PT/ST)8种耕作模式试验,测定了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0~60 cm土层,随土层的增加土壤容重呈先增后降,20~4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最高。轮耕模式均能降低土壤容重,以ST/PT/ST轮耕模式最低,其次为ST/NT/ST,较PT提高了1.24%、0.25%;玉米生育期土壤含水量变化与降水分布呈现出一定的同步性,免耕有益于提高耕层土壤水分,深松与翻耕轮耕则会促进土壤水分的下渗,免耕与深松轮耕更有利于深层土壤水分的提高;NT/NT/ST轮作能显著提高玉米生育期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ST/NT/ST次之,较单一耕作(NT、ST、PT)相比,土壤含水量分别提高了1.20%、4.80%、19.77%,0.78%、1.89%、16.45%;3年产量比较,ST/NT/ST轮作模式显著高于其他耕作处理,ST/NT/ST较单一耕作(NT、ST、PT)玉米产量分别提高了5.97%、3.56%、15.75%;轮耕模式下的WUE较单一耕作(NT、ST、PT)高,以ST/NT/ST轮耕模式最高。在8种轮耕模式下,ST/NT/ST(深松、免耕及深松)轮耕模式下土壤容重和土壤含水量最佳,生产能力最强,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是旱作区玉米田最适宜轮耕模式。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