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农作物栽培制度与害虫发生程度的关系



编号 zgly0001639154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农作物栽培制度与害虫发生程度的关系

作者 陈芳  王小艺  周进  段祥坤  罗燕娜 

作者单位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农业科学研究所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保护学重点实验室 

母体文献 应用昆虫学报 

年卷期 2018年02期

年份 2018 

分类号 S433 

关键词 种植模式  虫害动态  生态调控  天敌保育 

文摘内容 【目的】为了解单一作物种植模式、间作模式、以及农田防护林带对作物病虫害发生程度的影响及原因。【方法】本研究分别在夏秋两个季节调查了六师垦区内西部、中部和东部3个农场、4种作物、4种生境内的害虫和天敌种类及其丰富度情况。【结果】秋季害虫和天敌的种类和数量均显著高于夏季,秋季害虫和天敌种群密度分别是夏季的4.7倍和2.7倍。不同农场害虫种类和数量存在显著差异,以芳草湖农场害虫平均虫口数量最高,是奇台农场的2.8倍。不同作物地害虫种类存在明显不同,但虫口数量无显著差异。间作地和林带明显比单作和地边害虫种类多,但单作地害虫数量是间作地的2.1倍。不同的调查地点、作物类别和生境条件下天敌的种类和数量均存在显著差异,以奇台农场天敌数量最高,是共青团农场的2.9倍。林带内的天敌数量最丰富,是单作地的7.5倍,靠近地边的作物植株上天敌数量也较单一种植作物上高出3.1倍,间作地天敌数量是单作地的1.6倍。六师垦区内共发现8种捕食性瓢虫,其中以多异瓢虫Adonia variegata(Goeze)丰富度最高,占31.92%以上;其次为深点食螨瓢虫,约占26.54%。因此多异瓢虫Adonia variegata(Goeze)是六师垦区内最有保护利用前景的捕食性天敌,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不同生境条件下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存在较大差异,林带内生物多样性指数最高,其次为间作地,单作田最低。【结论】通过调查初步掌握了六师垦区内主要农作物虫害类别及其种群动态,明确了不同季节作物害虫的种类变化和消长规律,研究结果为垦区内生物灾害的有效治理和作物合理种植及其管理模式提供了科学的决策建议。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