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过去2000年冷暖变化的基本特征与主要暖期



编号 zgly0001585290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过去2000年冷暖变化的基本特征与主要暖期

作者 葛全胜  刘健  方修琦  杨保  郝志新  邵雪梅  郑景云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母体文献 地理学报 

年卷期 2013年05期

年份 2013 

分类号 P467 

关键词 过去2000年  北半球  中国  温度变化  百年际暖期 

文摘内容 根据近年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分析了北半球与中国过去2000年冷暖变化的阶段性,辨识了百年尺度暖期的起讫年代及其与20世纪温暖程度的差别。结果表明:(1)最近新建的多数北半球温度变化序列显示公元1-270年温暖;271-840年冷暖相间,但总体偏冷;841-1290年温暖;1291-1910年寒冷;1911年以后再次转为温暖;这些冷暖阶段虽分别与Lamb指出的罗马暖期(约公元前1世纪-4世纪中期)、黑暗时代冷期(约4世纪末-10世纪前期)、中世纪暖期(约10世纪中期-13世纪末)、小冰期(约15-19世纪)以及20世纪增暖大致对应,但各阶段的起讫时间与Lamb确定的时段存在一定差别。(2)尽管过去2000年冷暖变化过程及其变幅大小在中国境内各个区域间并不完全一致,但从全国平均看,中国与北半球百年尺度的冷暖波动阶段基本一致,仅起讫年代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公元1-200年、551-760年、941-1300年及20世纪气候相对温暖,其他时段则相对寒冷。(3)多数序列显示中世纪期间北半球的温暖程度至少与20世纪相当。中国941-1300年间的最暖百年和最暖30年(暖峰)的温度也略高于20世纪,551-760年间的最暖百年与20世纪基本相当,但1-200年间最暖百年的温暖程度则较20世纪略低。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