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我国横断山区1960-2008年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编号 zgly0001586229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我国横断山区1960-2008年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作者 李宗省  何元庆  辛惠娟  王春凤  贾文雄  张蔚  刘婧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玉龙雪山冰川与环境观测研究站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兰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母体文献 地理学报 

年卷期 2010年05期

年份 2010 

分类号 P468.02 

关键词 横断山  气温  降水  区域差异 

文摘内容 运用样条函数法、线性回归、最小二乘法和趋势分析等方法,对横断山区27个气象站1960-2008年日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表明,近50年来横断山区气温呈现统计意义上的变暖趋势,其中60和80年代气温相对较低,其他年代则较高,2000-2008时段年均温比多年均值高0.46oC。横断山区年均气温、春季气温、夏季气温、秋季气温和冬季气温的倾向率分别为0.15oC10a-1、0.589oC10a-1、0.153oC10a-1、0.167oC10a-1和0.347oC10a-1,升温幅度表现出随纬度增高而加大的趋势,整个横断山区以沙鲁里山和大雪山南缘区域及梅里雪山地区为中心,春季升温幅度最大,冬季次之。横断山区年降水在60和70年代偏低,80年代以后相对偏高,特别是90年代比多年均值高29.84mm,进入2000年后相较90年代明显下降。横断山区年降水、春季降水、夏季降水、秋季降水和冬季降水倾向率分别为9.09mm10a-1、8.62mm10a-1、-1.5mm10a-1、1.53mm10a-1和1.47mm10a-1,只有春季倾向率通过了显著水平检验;除夏季降水外,其他季节降水均表现出由西南向东北和由南向北递减的趋势,这是纵向岭谷对流经该区的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同时起着东西向阻隔作用和南北向通道作用的体现。横断山区季风期气温和降水的倾向率分别为0.117oC10a-1和6.01mm10a-1,最为明显的是2000年后季风期降水明显降低;横断山区非季风期气温和降水的倾向率分别为0.25oC10a-1和7.47mm10a-1,均高于季风期。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