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游离氨基酸含量及其随季节动态分析



编号 zgly0001671529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游离氨基酸含量及其随季节动态分析

作者 赵满兴  曹阳阳  白二磊  刘慧  张晓曦 

作者单位 延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母体文献 西北林学院学报 

年卷期 2019年03期

年份 2019 

分类号 S153.6  S714.2  S812.2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植被类型  土壤  游离氨基酸 

文摘内容 为了解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各层次土壤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以及土壤游离氨基酸与土壤其他理化性质的关系,以黄土丘陵区恢复19 a的杏树林、沙棘林、刺槐林和草地为研究对象,以耕作相同年限农田为对照,分析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游离氨基酸(TFAA)含量的影响以及其随季节波动情况。结果表明,除杏树林外,退耕还林还草后的土壤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农田,年平均含量排序为沙棘林(34.31μg·g-1)>刺槐林(31.87μg·g-1)≈草地(29.74μg·g-1)>农田(25.86μg·g-1)≈杏树林(24.11μg·g-1)(P<0.05),平均来看,随着土层加深,土壤游离氨基酸含量呈现增加趋势,0~10、10~20 cm和20~40 cm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28.64、29.04μg·g-1和29.86μg·g-1。不同季节之间同种植被土壤游离氨基酸含量差异显著且随季节变化呈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在土层土壤游离氨基酸含量与各土壤基础指标无显著相关;在10~20 cm土层与土壤有机质显著正相关;在20~40 cm土层与土壤含水量显著负相关,由此可见,20~40 cm土层相对干燥的土壤环境有利于增加游离氨基酸含量。游离氨基酸作为植物有机氮源其含量随着植被类型、土层深度和季节变化,可考虑作为评价生态恢复效果的重要指标。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