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中国1999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能力分析



编号 zgly0000321968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中国1999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能力分析

作者 徐中民  张志强  程国栋  陈东景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 

母体文献 应用生态学报 

年卷期 2003,14(2)

页码 280-285

年份 2003 

分类号 X22 

关键词 中国  1999年  生态足迹  发展能力  生态承载力 

文摘内容 可持续发展的定量评估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关键领域, 其核心是确定人类的生存是否处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之内。新近提出和发展起来的生态足迹指标是一种测算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的新的综合指标, 该方法通过将区域的资源和能源消费转化为提供这种物质流所必需的各种生物生产土地的面积(生态足迹), 并同区域能提供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生态承载力)进行比较, 能定量判断一个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内。以中国和部分省(区市)1999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 对中国和部分省(区市)1999年的生态足迹计算结果表明, 1999年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326hm^2, 而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681hm^2, 人均生态赤字为0、645hm^2; 分省的计算结果也表明大部分省(区市)的生态足迹超过了当地的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的存在表明, 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同时, 将生态足迹计算中得到的不同土地类型面积作为测算生态经济系统多样性的指标, 测算了中国及部分省(区市)1999年生态足迹的多样性, 并采用Ulanowicz的发展能力公式分析了各省的发展能力。发展能力是一个较好的预测产出的指标, 增加多样性是增加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另外, 还分析了生态足迹的多样性与资源利用效益的关系, 讨论了生态足迹及其多样性的政策含义。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