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砂质潮间带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对缺氧的响应——微型受控生态系研究



编号 zgly0001433227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砂质潮间带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对缺氧的响应——微型受控生态系研究

作者 华尔  李佳  董洁  徐风风  张志南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  东营市海洋与渔业局 

母体文献 生态学报 

年卷期 2012年13期

年份 2012 

分类号 Q958.8 

关键词 缺氧  自由生活海洋线虫  微型受控生态系  群落结构  垂直分布 

文摘内容 以青岛砂质潮间带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为研究对象,建立微型受控生态系,研究缺氧对海洋线虫群落结构和垂直分布的影响,以及环境复氧后海洋线虫群落的恢复能力。研究结果显示,海洋线虫是耐低氧的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可通过垂直迁移来耐受缺氧造成的不利条件。但是,海洋线虫通过主动迁出而耐受缺氧条件的特性具有种的区别。研究中Pseudosteineria sp1、Rhynchonema sp1等海洋线虫通过向有氧环境的主动迁移耐受缺氧条件;Thalassironus sp1却可通过自身耐受机制抵御缺氧条件,在缺氧生境中仍能保持较高的丰度。此外,研究结果显示,当表层海洋线虫暴露于缺氧环境时,其总丰度显著降低,种类组成发生改变。Pseudosteineria sp1对缺氧环境较为敏感,可暂时性地离开沉积物进入水层;而沉积物溶解氧恢复正常后,该种可以重新回到沉积物中。Daptonema sp1成熟个体及其幼龄个体对缺氧均具有较高的耐受性,是缺氧群落的绝对优势种。D.sp3则表现出对缺氧环境较高的敏感性。环境恢复正常,线虫群落丰度及多样性增加,Neochromadora sp1和Spilophorella sp1等具有机会种的特点,首先表现出丰度和繁殖能力的增加。但是线虫群落种类组成在受测时间内并未能完全恢复,群落结构的恢复需要更长的时间。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