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长期秸秆还田与施氮后土壤活性碳、氮的变化



编号 zgly0001634698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长期秸秆还田与施氮后土壤活性碳、氮的变化

作者 张娟霞  刘伟刚  宁媛  王朝辉  翟丙年  郑险峰  孙本华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农业部西北植物营养与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母体文献 水土保持学报 

年卷期 2018年03期

年份 2018 

分类号 S153.6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施氮量  微生物量碳、氮  可溶性有机碳  矿质氮 

文摘内容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和施氮后小麦生育期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MBC、MBN)及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变化,以期为关中麦玉轮作区土壤肥力的提升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玉米秸秆全量还田(S+N)和秸秆不还田(N),副处理为3个不同施氮水平(0,168,252kg/hm~2)共6个处理。结果表明:土壤MBC从小麦分蘖期至越冬期降低,此后至拔节期升高且达到峰值,拔节期至成熟期降低。各处理土壤DOC从分蘖期至拔节期增加,拔节期达到峰值,此后至成熟期降低;而土壤MBN的动态变化在整个生育期呈现降低的趋势。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MBC和DOC显著高于秸秆不还田处理,平均分别提高6.7%和9.3%;秸秆还田后土壤MBN均高于秸秆不还田处理,且在越冬期、拔节期和成熟期达显著水平;各处理的土壤MBC和MBN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还田处理的土壤DOC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平均增加11.8%;而秸秆不还田各处理中土壤DOC含量表现出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可见,秸秆还田有提高土壤活性有机碳氮的作用,而过量施用氮肥对活性碳氮的提高有抑制作用。因此,关中平原麦玉轮作区实行秸秆还田配合施用适量氮肥是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