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zgly0000479472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毛乌素沙地4种沙生植物种子萌发及出苗对沙埋及单次供水的响应
学科分类
220.1060;森林生态学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数量生态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母体文献
生态学报
年卷期
2006,26(8)
页码
2474-2484
年份
2006
分类号
Q948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飞播
荒漠化
沙埋
单次供水
种子萌发
幼苗出土
植被恢复
文摘内容
飞播固沙作为一项快速而有效的现代化治沙措施, 已成为毛乌素沙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重要手段。但此项技术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飞播后成苗率较低等。以毛乌素沙地优势植物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羊柴(Hedysarum laeve)、油蒿(Artemisia ordosica)与籽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为研究对象, 人工控制7个沙埋深度和9个水分梯度, 研究4种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对沙埋和单次供水的响应, 阐明多大的单次降雨才能保证种子萌发与幼苗出土及出土幼苗的维持时间。结果表明, 对于柠条和羊柴质量相对较大的种子而言。种子主要在供水量10.20mm, 埋藏深度为0.5.2cm的条件下出苗, 但在埋藏深度为5cm时这两个物种仍有少量种子能够出苗; 而对于油蒿和籽蒿质量相对较小的种子而言, 种子主要在供水量10.20mm, 埋藏深度为0.5cm时出苗, 当埋藏深度为1.5cm和2cm时不能顺利出苗。沙埋深度0.5cm条件下, 4个物种具有最高的出苗率和出苗速率。在试验期内(30d), 柠条、羊柴和油蒿出土幼苗分别在单次供水量为5、7.5mm和7.5mm时全部死亡, 在单次供水量高于15mm时4个种的出土幼苗死亡率大多低于50%, 且随供水量的增加出土幼苗死亡率降低。结合毛乌素沙地降雨特点与本次实验结果, 0.5cm的沙埋及7.5mm以上的单次降雨是上述4种植物自然条件下出苗较好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