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豆野螟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



编号 zgly0001064775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豆野螟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

作者 柯礼道  方菊莲  李志强 

作者单位 浙江省农科院园艺所  浙江省农科院园艺所  杭州市农业局蔬菜病虫测报站 浙江省农科院园原子能利用所 

母体文献 昆虫学报 

年卷期 1985年01期

年份 1985 

关键词 豆野螟  生活习性  长豇豆 

文摘内容 豆野螟Maruea testulalis Geyer(1832)是我国豆类蔬菜,特别是长豇豆Vigna sesguipedalis的主要害虫。在杭州,一年发生七代,以预蛹越冬。以1—3代为害为主。一龄幼虫头宽0.197毫米,Dyar常数为1.653。随虫龄增加,取食场所从花器转向豆荚。产卵前期为3—4天,羽化后6—8天卵量最集中。幼虫、蛹发育历期与日平均温度间的对数回归方程为Y1=3.5825—1.7766x,Yp=3.8118-2.0800x。卵期2—4天。田间为害以6—8月为主;灯下威虫有7月和9—10月两个高峰。有分距姬蜂Cremastus sp.和稻苞虫寄蝇Pseudoperiehaeta insidiosa二种天敌。应用80%敌敌畏800倍等农药,在百花虫数达40头上下、二龄幼虫约占50%时,兼喷植株、落地花,能达到降低花、荚被害率,提高鲜荚产量、品质和降低成本的效果。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