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zgly0001205640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植物抗虫性概念的当代内涵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昆虫所生物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275
华中师范大学农药化学研究所!武汉430079
母体文献
昆虫知识
年卷期
1999年06期
年份
1999
分类号
S433.1
关键词
植物抗虫性
当代内涵
植物抗性
诱导抗性
植物次生性物质
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
耐害性
昆虫行为
生态因子
生长特性
文摘内容
生物之间的抑制效应首先于植物中发现。1937年,Molisch用种间相克(Allelopathy)这一术语来描述生物间的抑制和刺激现象并首次被Rice[1]使用。生物之间的抑制和刺激作用,究其原因乃是由于相互间化学作用的结果。植物抗性(包括抗虫性和抗病性)是生物间抑制作用的直接体现。最早关于抗虫性的记载见于我国后魏时期(公元5~6世纪)的《齐民要术》,其中记载有14种作物具有“早熟、耐旱、抗虫”的特性,之后在《吕氏春秋》中有“不蝗之麻,不虫之菽”的详细描述[2]。国外,早在1788年美国的Issac就提出种植早熟品种以避免小麦瘿蚊,1729年Ha-vens发表了关于小麦品种“Underh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