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耕作方式对玉-豆轮作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及其营养结构的影响



编号 zgly0001649750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耕作方式对玉-豆轮作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及其营养结构的影响

作者 朱新玉  刘洁  贺振  吴东辉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商丘师范学院测绘与规划学院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母体文献 生态学报 

年卷期 2018年20期

年份 2018 

分类号 S185 

关键词 功能类群  保护性耕作  地表节肢动物  轮作  黑土 

文摘内容 为阐明长期不同耕作方式对轮作种植模式黑土农田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及其营养结构的影响,2015年5月至9月间,利用陷阱法对连续13年玉米大豆轮作模式的定位试验站三种耕作方式(免耕、垄作、秋翻)的地表节肢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动物1002只,隶属于3纲11目29科37个类群,凹唇蚁、玉米毛蚁和直角通缘步甲为优势类群。免耕(NT,no tillage)有利于增加蜘蛛类群密度,垄作(RT,ridge tillage)和秋翻(MP,mould board plough)显著增加了玉米毛蚁密度。耕作方式仅对群落密度有显著影响显著影响(P<0.05),而大豆不同生育阶段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特征(P<0.05; P<0.001)。长期玉米大豆轮作种植的地表节肢动物群落营养功能群在不同耕作方式中所占比例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NT、RT)更有利于捕食性和植食性动物的生存和繁殖,常规耕作(MP)则是杂食性动物占据优势,明显呈现对不稳定环境的适应。大豆不同生育期,各功能群的个体数与类群数的动态变化不尽一致,不具有明显的规律性。研究结果表明,免耕轮作对维持地表节肢动物群落内部物种间的关系及其营养结构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保护性耕作和轮作种植模式相结合可维持农田生态系统平衡。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